別名:香蕉巴拿馬枯萎病、香蕉巴拿馬病
癥狀:香蕉的各個生長期,從幼小的吸芽至成株期都能發(fā)病。由于各個生長期土壤類型等情況的不同,外部癥狀也有些差異;病原菌的不同小種,也會導致不完全相同的癥狀。感病的品種(如大密歇爾,Cros Michel)所表現的外部癥狀如下:成株期病株起初在下部的葉片及在外邊的葉鞘先呈現特異的黃色,這種黃色病變初表現于葉片邊緣,后逐漸向中肋擴展,發(fā)病后的葉子迅速萎蔫,葉柄在靠近葉鞘外折曲下來,在幾天之內,其他葉子相繼下垂,由黃色變呈褐色而干枯。也有一些葉子沒有變黃便垂掛下來,倒掛于假莖的四周。一般假莖中心的最后一張頂葉,往往很遲伸出或不能抽出。經過一段時間后,整株枯死,形成一條枯桿,倒掛著干枯的葉子。有些病株假莖外面近地面處起,還常表現一條或長或短的縱裂縫。
病原:異名Fusarium cubense E F Smith香蕉枯萎病是由一種半知菌侵害香蕉引起,其病原菌是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種中侵害蕉類的一個生理型,在形態(tài)上與 F oxysporum 基本種相同。
發(fā)病規(guī)律:香蕉枯萎病菌主要是從罹病蕉樹的根莖通過吸芽的導管延伸至繁殖用的吸芽內,當引用有病的吸芽進行繁殖時,病害就會傳播開來。病蕉根部周圍的土壤,也是病菌存留的場所。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在感病寄主的病部能產生分生孢子。如在帶病的土壤上種植蕉苗,病菌可以從根部侵入,并通過寄主維管束向莖上發(fā)展。土壤中病菌侵入寄主的方式一般是通過受傷或無傷的幼根,或受傷的根莖,進而向假莖及葉部蔓延。在莖基部侵入病菌可以沿著導管系統(tǒng)而進入吸芽。當母株發(fā)病枯萎后,吸芽還可以帶病繼續(xù)生長一段時間。全株枯死后,病原菌能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
防治措施:1.嚴格執(zhí)行檢疫制度 嚴格限制蕉苗和馬尼拉麻苗及其所附帶的土壤由病區(qū)輸入。
2.選栽無病種苗和抗病品種 為確保蕉園無枯萎病,應選栽無病蕉苗,基本方法是從沒有香蕉枯萎病的地區(qū)引種。此外,盡可能選用抗枯萎病的品種。
3.隔離病區(qū),毀滅病株 如在蕉園發(fā)現病株后,應將病區(qū)封鎖,禁止帶病材料及農具轉移到附近無病的蕉區(qū)。已發(fā)病的植株,應掘起燒毀。
4.病土處理 為了清除侵染來源,杜絕傳播機會,病土處理是一項很重要的措施。
5.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灑41%聚砹·嘧霉胺 (全新配方)800-1000倍液;噴霧時應盡量把藥液噴到基部葉背。 發(fā)病中后期:噴灑41%聚砹·嘧霉胺800倍液;3-7天用藥1次。或用38%惡霜菌酯(全新配方)600倍藥液噴到基部葉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