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棉花粉蚧 |
別名:扶桑綿粉蚧 分布為害:扶桑綿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屬半翅目、粉蚧科。該蟲原產北美,1991 年在美國發現危害棉花,隨后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相繼有報導發現。我國2008年在廣州首次發現,2009年在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江西、湖南和浙江等8省(自治區)棉花上發現。目前全球分布情況為:北美洲:墨西哥、美國;南美洲:古巴、牙買加、危地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巴拿馬、巴西、智利、阿根廷;非洲:尼日利亞、貝寧、喀麥隆;澳洲:新喀里多尼亞;亞洲:巴基斯坦、印度、泰國、中國臺灣。 發生規律:扶桑綿粉蚧是多食性昆蟲,其生活周期為23-30天,成蟲體粉紅色,表面覆蓋白色蠟狀分泌物。生殖力強,雌成蟲可產500-600粒卵,每年可發生10-15代。在棉田,棉花植株是棉花粉蚧的最佳寄主,棉花的整個生長期都有粉蚧危害,且世代重疊,各蟲態并存,棉花收獲離田后,粉蚧轉移到田間其它寄主上活動。棉花粉蚧通過空氣氣流進行短距離擴散,也可借助水、床土、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擴散,粉蚧以低齡若蟲或卵在土中、作物根、莖稈、樹皮縫隙中、雜草上越冬。 為害特征:扶桑綿粉蚧對棉花的為害特點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以幼蟲和成蟲的口針刺吸棉株的葉、嫩莖、苞片和棉鈴的汁液,致使葉片萎蔫和嫩莖干枯,植株生長矮小,棉桃過早脫落,嚴重時棉葉完全脫落,二是在棉花被粉蚧侵害部位如棉株頂尖、莖及枝稈上堆積白色蠟質物質。三是為害部位因粉蚧排泄的蜜露,引誘螞蟻的劇烈活動,滋生黑色霉菌,影響棉花光合作用,生長受抑制。四是粉蚧易轉移擴散,粉蚧通過風、水、螞蟻、人在田間的活動和被侵染材料的調運等其他人類活動進行傳播,使其迅速擴散到新地區,不斷擴大為害范圍。五是高溫低濕有利于扶桑綿粉蚧的迅速繁殖,增加危害程度。據調查,被棉花粉蚧為害后的棉花減產40%以上,部分田塊可能絕收。 防治措施:棉花粉蚧營孤雌生殖,雌性成蟲獨自產卵400-600個,這些卵在3-9天之內可長成幼齡粉蚧。幼齡粉蚧可到處爬行,成蟲有粉狀蠟質覆蓋物,藥液不易直接進入體內,抗藥性強;棉花拔除后,這些害蟲能在其他植物、棉花秸稈和儲存起來用作燃料的植物上生存,繁殖生活場所多樣性;粉蚧具有黏性,可以附著于農機具、動物、棉農和普通人身上,并隨著他們的移動而傳播。由于上述諸多特點,在防治上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把粉蚧消滅在初入侵階段。 1、加強蟲情監察。 棉花種植后,要及時做好蟲情預測預報,及時發現,及早防治。 2、農業防治。及時鏟除農田內外雜草;整地時消滅螞蟻群。 3、化學防治 (1)選擇對路藥劑品種: 主要藥劑品種有毒死蜱、吡蟲啉、丙溴磷、滅多威等。 (2)科學施藥: 棉花粉蚧寄主多,在對棉株進行噴藥的同時,對田間、溝邊路邊的其它植被也要同時噴藥防治。施藥方法:在扶桑綿粉蚧低齡若蟲高峰期,每畝用40%毒死蜱100-120毫升對水50-60公斤噴霧,噴霧時棉株要整株噴藥,上下正反噴灑周到。發生嚴重的地方要向土壤施藥,使藥劑能夠滲入到根部,以消滅地下種群。 |
相關作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