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小造橋夜蛾、棉夜蛾、步曲
分布為害:小造橋蟲學名 Anomis flava (Fabricius)鱗翅目,夜娥科。別名棉夜蛾、小造橋蟲、步曲、小造橋夜蛾等。分布除西藏、新疆外,廣布全國各植棉區。主要寄主為害棉花,還為害黃麻、苘麻、煙草、木模、冬葵等。
發生規律:黃河流域年生3—4代,長江流域5—6代,南方以蛹越冬,北方尚未發現越冬蟲態。第一代幼蟲主要為害木模、苘麻等,第二、三代幼蟲為害棉花最重。一代幼蟲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三代在9月上中旬,有趨光性。卵散產于棉花等葉背,1雌蛾產卵多至800粒,一般80—400粒。初孵幼蟲活躍,受驚滾動下落,l、2齡幼蟲取食下部葉片,稍大轉移至上部為害,4齡后進入暴食期。低齡幼蟲受驚吐絲下垂,老齡幼蟲在苞葉間吐絲卷包,在包內化蛹。天敵有絨繭蜂、懸姬蜂、赤眼蜂、草蛤、胡蜂、小花蝽、瓢蟲等。
為害特征:幼蟲食害棉等葉片,食成缺刻或孔洞,常將葉片吃光,僅剩葉脈。棉鈴受害青鈴不能充分成熟,對棉花產量、品質影響很大。
防治措施: (1)用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成蟲。
(2)做好測報,加強棉田幼蟲防治,掌握在幼蟲孵化盛末期至3齡盛期,百株幼蟲達100頭時,噴灑敵敵畏、馬拉硫磷等有機磷常用濃度或50%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40%菊馬乳油2000倍液等復配劑,還可用100億活芽孢/克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500—10oo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