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此病多危害成熟果實,一般常在果蒂開始發病,病部初呈褐色,后逐漸變暗褐色,病部逐漸擴大,最后導致全果腐爛。果肉腐爛酸臭,流出酸水,外殼呈褐色硬化。其上白色霉層。
病原:病原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白地霉菌[Geotrichum candidum Link.]和節卵孢菌[Oospora sp.],少數為白球擬酵母菌[Orulopsis candida(Saito)Lodd.]。以上三種真菌均屬于土壤習居菌。
發病規律:病原菌以菌絲體在土壤中或其他腐敗的有機物上營腐生生活。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經風雨或由昆蟲傳播到荔枝的果實上,分生孢子吸水萌發通過傷口侵入果實內,吸收養分,并分泌酶分解熟果的薄壁組織,致使果肉敗壞不堪食用。在貯運期中,通過病果與健果接觸進行傳播。
防治措施: 1.防治荔枝蝽象和果蛀蒂蟲 可噴施80%敵百蟲800~1000倍液,一般防治時間在清明前后荔枝蝽象交尾期。
2.荔枝蝽象若蟲的防治應在3齡期之前進行。
3.采收、運輸時,盡量避免損傷果實和果蒂
4.化學防治 采收前10~15天,果實開始轉色近成熟期,可噴施70%托布津+75%百菌清(1:1)或50%施保功1000倍液。采收后,果實可用500~1000ppm雙胍鹽或用500ppm抑霉唑+200ppm 2,4-D浸果,對防治酸腐病有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