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稻弄蝶、苞葉蟲
分布為害:稻苞蟲 Casinaria colacae Sonan 屬鱗翅目,弄蝶科。主要為害水稻,也為害多種禾本科雜草。幼蟲吐絲綴葉成苞,并蠶食,輕則造成缺刻,重則吃光葉片。嚴重發(fā)生時,可將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葉吃完。
發(fā)生規(guī)律:成蟲白天活動,喜在芝麻、南瓜、棉花、千日紅等植物上吸食花蜜,故可根據(jù)這些植物上的成蟲數(shù)量預測 稻苞蟲
下代幼蟲發(fā)生程度。卵散產(chǎn),在水稻上以葉背近中脈處為多;在葉色濃綠、生長茂盛的分蘗期稻田里產(chǎn)卵量大。幼蟲共五齡。一、二齡在靠近葉尖的邊緣咬一缺刻,再吐絲將葉緣卷成小苞,自三齡起所綴葉片增多,一般為2~8張葉片綴成一苞。一頭可吃去10多片稻葉,4齡后食量大增,取食量為一生的93%以上,故應在3齡盛期前防治。老熟幼蟲在苞內(nèi)化蛹,蛹苞兩端緊密,呈紡錘形。 該蟲為間歇性猖獗的害蟲,其大發(fā)生的氣候條件是適溫24~30℃,相對濕度75%以上。在6、7月份,雨量和雨日數(shù)多,尤其是“時晴時雨,吹東南風、下白晝雨”可作為大發(fā)生的預兆;高溫干燥天氣則不利其發(fā)生。在山區(qū)或水稻與芝麻、棉花等作物交替種植的地區(qū),蜜源充裕,稻苞蟲發(fā)生嚴重。在卵期,寄生蜂作用大,重要的有稻螟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等;幼蟲期重要天敵有螟蛉絨繭蜂、螟蛉瘦姬蜂等。捕食性天敵有多種蜘蛛、步甲等。
為害特征:主要為害水稻,也為害多種禾本科雜草。幼蟲吐絲綴葉成苞,并蠶食,輕則造成缺刻,重則吃光葉片。嚴重發(fā)生時,可將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葉吃完。
防治措施:稻苞蟲是水稻上一種食葉害蟲,一般在山區(qū)、半山區(qū)、濱湖地區(qū)、新墾稻區(qū)、旱改水地區(qū),常間歇發(fā)生成 稻苞蟲災。幼蟲為害水稻,綴葉成苞,蠶食稻葉,減少稻株光合作用面積,使植株矮小,穗短粒小或不實。據(jù)調(diào)查,稻苞蟲在很多鄉(xiāng)鎮(zhèn)均有發(fā)生,大面積呈輕發(fā)生態(tài)勢,還有個別村社發(fā)生嚴重。
(1)冬春季成蟲羽化前,結(jié)合積肥,鏟除田邊、溝邊、積水塘邊的雜草,以消滅越冬蟲源。
(2)藥劑防治:稻苞蟲在田間的發(fā)生分布很不平衡,應做好測報,掌握在幼蟲3齡以前,抓住重點田塊進行藥劑防治。在稻苞蟲經(jīng)常猖獗的地區(qū)內(nèi),要設(shè)立成蟲觀測圃(如千日紅花圃)預測防治適期。在成蟲出現(xiàn)高峰后2~4天是田間產(chǎn)卵高峰;10~14天是田間幼蟲出現(xiàn)盛期。在成蟲高峰后7~10天,檢查田間蟲齡,決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標:一般在分蘗期每百叢稻株有蟲5頭以上,圓稈期10頭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可選用下列藥劑:每畝用甲敵粉(1.5%甲基1605混3%敵百蟲粉劑)2~2.5公斤,拌干細土25公斤,或拌干草木灰5公斤(隨拌隨用),在晨露未干時撒施。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速滅殺丁乳油5000~8000倍液,或用50%殺螟松800倍液,或10%多來寶1500倍液,或90%敵百蟲結(jié)晶800~1000倍液,或 50%殺螟硫磷800~1000倍液噴霧。也可以每畝用殺螟桿菌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億以上)100克加洗衣粉100克兌水100公斤噴霧。
(3)在幼蟲為害初期,可摘除蟲苞或水稻孕穗前采用梳、拍、捏等方法殺蟲苞。一般防治螟蟲、稻縱卷葉螟的農(nóng)藥,對此蟲也有效,故常可兼治。若發(fā)生量較大,需單獨防治時,對3齡前幼蟲,每畝每次可用18%殺蟲雙水劑100-150克噴霧,或用2.5%甲敵粉2-2.5千克噴粉;3齡后幼蟲,可用90%敵百蟲100-150克,或50%殺螟松乳油100克,或50%辛硫磷100克加水50-60升噴霧。也可用B.t.乳劑每畝200克對水50升噴霧防治。由于稻苞蟲晚上取食或換苞,故在下午4點以后施藥效果較好。施藥其內(nèi),田間最好留有淺水層。
(4)根據(jù)目前各省水稻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在選用銳勁特、毒死蜱或殺蟲單防治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時兼治稻苞蟲。若發(fā)生量較大,需單獨防治時,對3齡前幼蟲,每畝每次可用18%殺蟲雙水劑100-150克噴霧,或用2.5%甲敵粉2-2.5千克噴粉;3齡后幼蟲,可用90%敵百蟲100-150克,或 稻苞蟲50%殺螟松乳油100克,或50%辛硫磷100克加水50-60升噴霧。也可用B.t.乳劑每畝200克對水50升噴霧防治。由于稻苞蟲晚上取食或換苞,故在下午4點以后施藥效果較好。施藥其內(nèi),田間最好留有淺水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