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為害:棉紅鈴蟲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鱗翅目,麥蛾科。分布廣泛,國內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尚未發現外,其他各產棉區均有發生。國外除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原蘇聯等國外,遍布全世界產棉國家。寄主除棉等錦葵科棉屬外,還有洋綠豆、洋麻、蜀葵、黃麻、亞麻等8科77種植物。
發生規律:在我國年生2—7代,黃河流域2—3代,長江流域3—4代。幼蟲隨棉花貯藏、加工爬至屋頂等縫隙處結白繭滯育越冬,也可在棉籽、枯鈴里越冬。安徽5月上旬越冬幼蟲開始化蛹,羽化時間長達2個多月。長江流域各代卵發生歷期為6月下旬、8月上旬、8月底,秋季氣溫高時可發生不完全的4代。成蟲白天潛伏,夜間交配產卵,第一代多產在嫩頭或嫩葉上,第二代多產在下部的青鈴尊片內,第三代多產在中上部青鈴萼片內。成蟲對黑光燈有趨性,飛翔力不強。初孵幼蟲經l、2小時蛀入蕾內,每頭幼蟲可為害2—3個鈴室、2—7粒棉籽。溫濕度高利其繁殖,氣溫20一35℃,相對濕度80%以上適其生長發育,長江流域氣候條件適宜則發生重。雨量過多年份對其繁殖不利則發生輕。紅鈴蟲天敵有60多種,如澳州赤眼蜂、金小蜂、繭蜂、姬蜂、草玲、小花蝽等。
為害特征:以幼蟲為害棉花蕾、花、鈴、棉籽,引起落花、落蕾、落鈴或爛鈴、僵瓣。紅鈴蟲為害蕾,蕾的上部有蛀孔,蛀孔很小,似針尖狀黑褐色,蕾外無蟲糞,蕾內有綠色細屑狀糞便,小蕾花芯吃光后不能開放而脫落,大蕾一般不脫落,花開放不正常,發育不良,花冠短小。紅鈴蟲為害鈴,在鈴的下部或鈴室聯縫處或在鈴的頂部有蛀孔,蛀孔似受害蕾,黑褐色,羽化孔2.5mm,鈴內、外無蟲糞,在鈴殼內壁上有黃褐色至水青色蟲道和芝麻大小的蟲瘤。為害棉籽,蛀食蟲糞在棉籽內,小鈴脫落,雨水多時大鈴常腐爛,v雨水少時呈僵瓣花,有時把兩粒被害棉籽綴連在一起,叫雙連籽。
防治措施: (1)越冬防治 ①收曬棉花滅蟲。堆花時上面覆蓋物用麻袋,幼蟲多爬至覆蓋物下面,第二天曬花前掃殺。采用簾架曬花,曬場周圍挖溝撒施農藥。②棉倉內滅蟲。收花前倉庫內涂縫,墻上安置藥帶。成蟲羽化期噴80%敵敵畏乳油800一900倍液,隔3—4天1次。也可安置3W黑光燈誘殺成蟲。⑧4月份在倉庫內釋放黑青小蜂(金小蜂)每立方米30一50頭。
(2)農業防治 拔節前摘除枯鈴;油用棉籽要求在每年5月底前榨完,并及時處理棉花渣。棉秸要在5月底前燒完。種用棉籽要進行溫湯浸種。
(3)藥劑防治 長江流域主防二代紅鈴蟲,在成蟲產卵盛期噴灑50%久效磷、2.5%天王星乳油、44%速凱乳油1000倍液、43%新百靈乳油1500倍液(北京順義農藥廠)、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42%特力克乳油每667m280ml、32.8%保棉丹乳油每667m280ml、2.5%溴氰菊酪乳油3000倍液每667m2用對好的藥液50一75L。棉花封壟后可用敵敵畏毒土殺蛾,667m2用80%敵敵畏乳油150ml對水20kg拌細土20一25kg于傍晚撒在行間,2、3代發蛾盛期隔3—4天撒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