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大豆褐斑病、大豆斑點病、大豆蛙眼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也侵害莖、莢及種子。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子葉上現半圓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時病情擴展緩慢,低溫多雨時,病害擴展到生長點,病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初現褪綠小圓斑,后逐漸形成中間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mm,有的病斑呈橢圓或不規則形,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中間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層,發病重的病斑布滿整個葉片,融合或致病葉干枯。莖部染病產生橢圓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密布微細黑點。莢上病斑圓形或橢圓形,中央灰色,邊緣紅褐色。豆粒上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層不明顯。
病原:病原為大豆短胖胞 Cercosporidium sofin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殘體上產生的分生孢子比種子上的數量大,是主要初侵染源。種子帶菌后長出幼苗的子葉即見病斑,溫濕度條件適宜病斑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但風雨傳播距離較近,主要侵染四周鄰近植株,形成發病中心,后通過發病中心再向全田擴展。氣溫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適于病菌侵入,氣溫25~28℃有兩小時結露很易流行。氣溫15℃潛育期16天、20℃13天、25℃8天、28~30℃7天。分生孢子2天后侵染力下降26%,6天后失去生活力。生產上病害的流行與品種抗病性關系密切,如品種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鄰作、前作為大豆,前一季大豆發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濕氣滯留或夜間結露持續時間長很易大發生。
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魯豆10號,綏農8號,黑龍江的合豐25號、27號、28號、29號、30號,合豐34抗1、2、3、4、7、8、9、10號生理小種。但品種抗性很不穩定,在生產中應密切注意病菌毒力變化,及時更替新的抗病品種。
(2)提倡農業防治合理輪作避免重茬,收獲后及時深翻。
(3)噴藥防治葉部或籽粒上病害,于結莢盛期采用飛機噴灑36%多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40%百菌清懸浮劑(順天星1號)600倍液(北京市順義縣農藥廠)、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