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桃樹瘤皮病
癥狀:主要為害枝、干,也可侵害果實。新枝染病,以皮孔為中心樹皮隆起。出現(xiàn)直徑1mm~4mm的疣,其上散生針頭狀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大枝及樹干上,樹皮表面龜裂,粗糙。后瘤皮開裂陸續(xù)溢出樹脂,透明、柔軟狀,樹脂與空氣接觸后,由黃白色變成褐色、紅褐色至茶褐色硬膠塊。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層和木質部變褐腐朽,樹勢衰弱,葉片變黃,嚴重時全株枯死。果實發(fā)病,由果核內(nèi)分泌黃色膠質,溢出果面,病部硬化,有時龜裂,嚴重影響桃果品質和產(chǎn)量。
病原:病原為 Botryosphaeria ribi.s稱茶簏子葡萄座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tài)Dothiorella gregaria稱桃小穴殼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病規(guī)律: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在病枝里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散發(fā)出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經(jīng)傷口和皮孔侵入。一年中此病有2個發(fā)病高峰,第1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2次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一般在直立生長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嚴重;枝干分杈處易積水的地方受害重。土質瘠薄,肥水不足,負載量大,均可誘發(fā)該病。
防治措施:結合冬剪,清除被害枝梢。低洼積水地注意開溝排漬;增施有機肥及磷、鉀肥,控制樹體負載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