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玉米黃斑病、玉米黃葉病
癥狀:發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葉片,有時也危害葉鞘和苞葉。初生退綠小斑點,逐漸擴展為圓形至橢圓形退綠透明斑,中間枯白色至黃褐色,邊緣暗褐色暈圈,成熟病斑一般長2~5毫米,寬1~2毫米,大的可達 7毫米 × 3毫米 。濕度大時,病斑正反兩面有灰黑色霉狀物。該病癥狀變異較大,在一些自交系和雜交種上,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點,病斑分3種類型:抗病型、中間型和感病型。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玉米秸垛、田間地表的病殘體是病菌的主要初侵染源。
病原:病原為新月彎孢霉 Curvularia lunata(Walker)Boed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該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原為彎孢霉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土壤中、植株的病殘體和病秸稈上越冬。第2年分生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被傳到玉米植株上,侵入體內引起初侵染;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經風雨、氣流傳播又可引起多次再侵染。今年灤南縣7、8月高溫、高濕、多雨的氣候條件有利于該病的發生流行,澇洼地、連作田發病較重。
防治措施:1 種植抗病品種。如中單2號、冀單22號、丹玉1 3、掖單l 2、掖單1 9等。
2 加強栽培管理。玉米與豆類、蔬菜等作物輪作倒茬;適當早播;收獲后及時處理病殘體;施足基肥,合理追肥。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12.5%烯唑酮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l 0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隔1 O天左右噴1次,連續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