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的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內吸性殺菌劑與非內吸性殺菌劑的混用是目前延緩和克服抗性的混劑的主要趨勢,其理由主要在于兩類殺菌劑對病原菌的作用方式不同,內吸性殺菌劑大多為生物合成抑制劑,它針對病原菌的某一代謝過程起抑制或干擾作用,作用點單一,而非內吸性殺菌劑則作用機制比較復雜,作用位點較多,病原菌的簡單變異不足以適應這種具有多作用位點的混劑的作用,因而這種混劑具有延緩或克服抗性產生的特點。
目前國內登記的殺菌劑混劑中大多都屬于這一類。比如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苯基酰胺類、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與保護性殺菌劑(代森類、福美類、硫、滅菌丹、克菌丹、百菌清、銅制劑)的混劑。
另外,具有負交互抗性的殺菌劑混用,也有利于克服抗性。如多菌靈和乙霉威存在負交互抗性,即對多菌靈有抗性的病原菌反而對乙霉威更敏感,二者混用可以防治對多菌靈產生抗性的植物病害,二者混用的比例可以根據田間抗性程度而定,比如在田間抗性測定中,多菌靈的敏感菌株與抗性菌株的數量比是二比一,則在混劑中多菌靈與乙霉威的有效成分之比也以二比一為宜。為此,乙霉威已在我國生產并應用于抗苯并咪唑類以及二甲酰亞胺類殺菌劑的灰霉病的防治,如多菌靈、苯菌靈、甲基硫菌靈、速克靈與乙霉威的混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