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2-11-5 |
★癥狀: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發病始于莖基,病部初呈淺褐色水漬狀,濕度大時,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呈軟腐狀,無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絲集結為菌核,病部縊縮,茄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均可發病,先從主莖基部或側枝5-20cm處開始,初呈淡褐色水漬狀病斑,稍凹陷,漸變灰白色,濕度大時也長出白色絮狀菌絲,皮層霉爛,在病莖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皮易破裂,纖維呈麻狀外露,致植株枯死;葉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狀,后變為褐色圓斑,有時具輪紋,病部長出白色菌絲,干燥后斑面易破;花蕾及花受害,現水漬狀濕腐,終致脫落;果柄受害致果實脫落;果實受害端部或向陽面初現水漬狀斑,后變褐腐,稍凹陷,斑面長出白色菌絲體,后形成菌核。 ★病原:核盤菌,屬子囊菌門真菌。菌核圓形或不規則形,鼠糞狀,較辣椒上的菌核大,大小1.7-4×1.8-17mm,多在主莖或側枝上,尤以髓部最多。菌核外面黑色,內部白色,萌發后產出1-20個子囊盤,多2-3個。子囊盤初為柄狀及杯狀,淡黃褐色,展開后呈盤狀,淺褐色,直徑2-6.5mm,子囊盤底部的柄長度隨菌核在土中深淺而異,一般5-15mm。子囊棒狀,無色,大小95-125×5-9微米,內含8個橢圓形無色的子囊孢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主要以菌核在田間或塑料棚土壤內越冬。翌春茄子定植后菌核萌發,抽出于囊盤即散發子囊孢子,隨氣流傳到寄主上,由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有報道子囊孢子不能侵害健壯植株,但大多數子囊孢子的芽管可穿過失去膨壓的表皮細胞間隙,直接侵入寄主體內,即為該病的初侵。在棚內病株與健株,病枝與健枝接觸,或病花、病果軟腐后落在健部均可引致發病,成為再侵染的一個途徑。該菌孢子萌發以16-20℃,相對濕度95%。100%為最適。在棚內低溫、高濕條件下發病重,早春有3天以上連陰雨或低溫侵襲病情加重。 ★無公害防治法: (1)提倡施用腐熟有機肥或生物有機復合肥;塑料棚內栽培茄子覆地膜可阻止子囊盤出土,減少菌源。 (2)藥劑處理土壤,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5kg,對干土適量充分混勻撒于畦面,然后耙人士中,可減少初侵染源。 (3)注意通風以降低棚內濕度,寒流侵襲時要注意加溫防寒以防植株受凍,誘發染病。 (4)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到棚外銷毀。 (5)藥劑防治:田間始見子囊盤或發現中心病株后,噴灑50%多硫(多菌必克、施可得、快富、雙優、敵病靈、廣保、菌必治、撲菌靈、瑞田保、奇瑞安、清寧、邦斑克)懸浮劑5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35%多菌靈磺酸鹽(菌核光)懸浮劑8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輪換或交替使用,隔10-15天1次,連續防治3-4次。此外保護地也可選用煙霧法或粉塵法。 |
![]() |
![]() |
相關閱讀 |
棉花小卵象有哪些為害癥狀?農戶們該如何防治? |
夏季葡萄樹需防病害 |
蘋果褐腐病的發病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