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麥穗期“三病三蟲”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3-6-20 |
1.小麥條銹病。西北冬麥區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結合“一噴三防”,有效控制條銹病流行危害,并加強晚熟冬麥及春麥區監測與防治。黃淮海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區4月下旬至5月中旬,落實“發現一點、防治一片”預防措施,及時消滅發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風險;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以上時,應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積流行。大田噴藥防治時,每畝用15%三唑酮粉劑80~100克,或畝用25%烯唑醇粉劑30~40克,或12.5%烯唑醇懸浮劑40毫升噴霧防治,防效可達90%以上。各地也可根據當地藥源情況,因地制宜地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腈菌唑、丙環唑等高效低毒殺菌劑。 2.小麥赤霉病。一般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進行防治,一旦錯過抽穗揚花始期這個最佳噴藥適期,防治效果將會大大下降。要根據天氣情況,遇連續陰雨天,要堅持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全面用藥防治的原則。長江中下游麥區等長期使用多菌靈防治的地區,由于病菌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建議使用戊唑醇、咪鮮胺、氰烯菌酯等藥劑替換多菌靈或與多菌靈混配防治赤霉病。長江流域、江淮、黃淮麥區,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3天以上,要“主動出擊”全面采取預防措施,打好“保險藥”。防治用藥以優先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等藥劑噴霧為主,施藥后3~6小時內遇雨,則應在雨后及時補噴。為避免抗藥性的產生,注意輪換用藥。 3.小麥白粉病。當病葉率達到10%或病情指數達到1以上時進行噴藥防治。常用藥劑為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等,一般噴藥2~3次。對于高水肥麥田,尤其是常發區的感病品種田塊,要及時對發病點片進行挑治,以控制其蔓延。 4.小麥穗期蚜蟲。嚴格把握防治指標,當田間百株蚜量達500~800頭時,自然天敵單位與麥蚜比超過1∶150頭時(指麥蚜超過150頭),選用啶蟲脒、吡蟲啉、吡蚜酮、抗蚜威等藥劑噴霧防治。吡蟲啉系列產品一般用1500~2000倍液,10%的蚜虱凈60~70克,20%的吡蟲啉2500倍液,25%的抗蚜威3000倍液噴霧防治。對小麥穗期病蟲病混合發生田塊,結合“一噴三防”,同時兼治病害。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低毒有機磷、菊酯類、抗蚜威等農藥合理混配噴施。 5.小麥吸漿蟲。重點抓好蛹期撒毒土和成蟲羽化初期噴藥防治的環節,最大限度減少成蟲羽化和產卵量。 蛹期防治技術。小麥孕穗期當每小方土樣(10×10×20cm3)有蟲蛹2頭以上時,可選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撒毒土后澆水效果更好。帶露水不要撒施毒土,另外,要借助樹枝、掃帚等及時彈落沾浮在麥葉上的毒土,充分發揮藥效。 成蟲期防治技術。在小麥抽穗期,每10網復次有10~25頭成蟲,或用兩手扒開麥壟,一眼能看到2~3頭成蟲時,立即選用有機磷類、菊酯類等農藥噴霧防治,可采用80%敵敵畏50ml/畝+5%高效氯氰50ml/畝噴霧,也可用敵敵畏拌適量麥麩或細土在傍晚撒于田間,熏蒸防治。重發生區要連續用藥2次,間隔3天,消滅成蟲在產卵之前。 6.麥蜘蛛。當平均33厘米行長螨量200頭以上時,可選用阿維菌素、噠螨靈等藥劑噴霧防治。每畝用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3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8~10毫升,加水50~75公斤噴霧。 小麥穗期是多種病蟲交織發生危害的高峰期,選用殺菌劑、殺蟲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葉面肥等合理混用,既可防病治蟲,又可抵御“干熱風”等自然災害,達到一噴三防、節本增效和增產保質的目的。因此,各地要充分發揮專業化防治組織的作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財政一噴三防的補貼政策,及時開展一噴三防專業化統防統治,有效控制小麥穗期病蟲危害,為爭“奮戰六十天,再奪夏糧豐收”目標的實現。 |
![]() |
![]() |
相關閱讀 |
毛豆耙點病有哪些癥狀,農戶們該如何進行防治? |
櫻桃花葉病的發病癥狀、侵染規律及防治方法 |
水稻分蘗的影響因素、發生條件及主要農藝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