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莖、花受害。葉片染病初生赤色小點,后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斑,直徑2—4mm,中央赤褐色略凹陷,周緣濃褐色稍隆起,病健部交界明顯,病斑布于葉兩面;莖或葉柄染病開始也現赤色小點,后擴展為邊緣深赤褐色條斑,表皮破裂后形成裂痕;花染病遍生棕褐色小點,擴展后花冠變褐枯萎;英染病透過莢皮進入種子內,致種皮上出現小紅斑。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以混在病殘體中的菌核于土表越冬或越夏。菌核遇有適宜條件,萌發長出分生孢子梗,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與蠶豆接觸時只要有水濕即萌發長出芽管,先端形成的附著器緊貼葉面,產生侵染絲穿透角質層而侵入,條件適宜潛育期48小時;天氣干旱病斑停止擴展,終止于圓斑或條斑;如遇有陰雨連綿,病斑迅速擴大或匯合致葉片變為鐵灰色,引致落葉,植株各部變成黑色,遍生黑霉,僅3—4天致全株枯死。剖開枯死莖部,可見黑色扁平的菌核。溫濕度對此病影響大,病菌侵入適溫20℃,最高30℃,最低1℃。孢子從發芽到侵入,20℃僅8—12小時;5℃則3—4天。濕度需飽和,寄主表面具水膜,孢子才能發芽和侵入。此外,粘重或排水不良的酸性土及缺鉀的連作田利于發病,低洼稻田種蠶豆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提倡高畦深溝栽培,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適當密植,注意通風透光。 (2)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忌偏施氮肥,增施草木灰或其他磷鉀腮,增強抗病力。 (3)實行2年以上輪作,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深埋或燒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