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芽枯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老病葉或越冬茶葉中越冬。豎年春天氣溫上升至8℃以上時形成器孢子,在潮濕中釋放孢子,并隨雨水濺潑而傳播,侵染幼嫩芽葉,2~3天后出現新病斑,進行擴展蔓延。本病屬低溫高濕性病害,僅在春茶期發生。春茶萌芽期3月底至4月初開始發病,春茶盛采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最高氣溫在20~25℃時為發病盛期。6月中旬以后最高氣溫達29℃以上時停止發病。此外,茶葉內含成分也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春茶期,茶葉中氨基酸含量高,可促進病菌生長發育;而夏茶期,茶葉中茶多酚含量高,則會抑制器孢子的萌芽,病害停止發展。品種間有抗病性差異,萌芽早的品種如大葉長、迎霜、福鼎大白茶、龍井43等品種發病較重;而萌芽遲的品種如福建水仙、鳩坑、大毫茶、祁門櫧葉中等發病較輕。
茶樹芽枯病癥斑開始在葉尖或葉緣發生,病斑呈黃褐色,以后擴大呈不規則形,無明顯邊緣。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褐色細小粒點,以正面居多,病葉已破裂扭曲。幼芽、鱗片、魚葉均可變褐,病壓萎縮不能伸展,后期呈黑褐色枯焦狀,嚴重者整個嫩梢枯死。
防治措施:
(1)及時分批采摘,以減少侵染來源,可以減輕發病。做好茶園覆蓋等防凍工作,以增強茶樹抗病力,減少發病。
(2)在秋茶結束后飛春茶萌芽期,各噴藥一次進行保護。發病初期,根據病情再行防治l一2次。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每畝1.5—2兩(合1500倍液);50%托布津每畝2—2.5兩(合1000倍液)或50%多菌靈每畝2—2.5兩(合1000倍液),進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