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1)缺外型赤枯 在分蘗前始現,分蘗末發病明顯,病株矮小,生長緩慢,分蘗減少,葉片狹長而軟弱披垂,下部葉自葉尖沿葉緣向基部擴展變為黃褐色,并產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點或條斑。嚴重時自葉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僅有少數新葉為綠色,似火燒狀。根系黃褐色,根短而少。(2)缺磷型赤枯 多發生于栽秧后3-4周,能自行恢復,孕穗期又復發。初在下部葉葉尖有褐色小斑,漸向內黃褐干枯,中肋黃化。根系黃褐,混有黑根、爛根。(3)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遲緩,株型矮小,分蘗很少。根系變黑或深褐色,新根極少,節上生邁出生根。葉片中肋初黃白化,接著周邊黃化,重者葉鞘也黃化,出現赤褐色斑點,葉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 (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層,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
(2)宜早施鉀肥,如氯化鉀、硫酸鉀、草木灰、鉀鈣肥等。缺磷土壤,應早施、集中施過磷酸鈣每667m2施30kg或噴施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忌追肥單施氮肥,否則加重發病。
(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溝。綠肥做基肥,不宜過量,耕翻不能過遲。施用有機肥一定要腐熟,均勻施用。
(4)早稻要淺灌勤灌,及時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
(5)發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輕度擱田,促進浮泥沉實,以利新根早發。
(6)于水稻孕穗期至灌漿期葉面噴施多功能高效液肥萬家寶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