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糧價高,誰之過?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2-11 |
農業領域面臨新困境: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過國際水平。生產成本的地板和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在共同擠壓糧食生產,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業遇到的又一挑戰。在眾多的評論分析中,有人認為,國內農產品價格高,農資價格貴脫不了干系。這種指責是否公允? 甲方 農資投入過高 2014年,包含大豆在內的統計數字顯示:糧食進口突破9000萬噸,占國內糧食產量的15.0%,如此之大的進口量,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國內外農產品越來越大的價差導致的。比如東南亞進口的秈米,在國內批發市場上大概是3300~3400元/噸,而我們自己生產的早秈稻在國內市場上的批發價大概在3900~4000元/噸。 國外進口農產品加上關稅后進入國內居然還比國內價格便宜,這深刻反映了中國農業生產效率低、投入高。農資行業作為支農產業,理應對此負責。一定程度上,農業落后直接反映了農資產業落后,無論是從產品還是從服務上,農資行業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上都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以肥料而言,與農業發達國家相較,我們肥料利用率極其低下,超過一半的養分流失并污染了環境。這里面其實有兩本賬:一是流失的養分增加了無謂的投入;二是流失的養分污染了土壤和環境,進一步增大了糧食生產的難度。 除了產品創新不力,我們對農民的農技服務更是明顯不足,農資是特殊商品,使用和產品本身同等重要。如果溯根追源,中國農業之所以落后,歸根結底要歸咎于農業服務體系的落后,而農資企業顯然對此難辭其咎。 乙方 小農業才是主因 將農產品價格偏高歸罪于農資毫無道理,以最大宗的肥料為例,中國價格在全球都處于較低水平。 比如氮肥和磷肥,由于近些年日趨嚴重的產能過剩,國內市場競爭極其激烈,價格長期低迷。而鉀肥雖然國內資源稀缺,但中國近些年在大合同談判中占據了主動,鉀肥價格一直是全球洼地。從施肥水平看,除了經濟作物存在一定程度的施肥過量以外,從大田作物看,其實主要問題不是過量,而是要在養分搭配上均衡合理,因此并不存在因為過量而導致投入成本上升的問題。 事實上,近些年肥料在農業生產總成本中的占比是不斷下降的,迅速飆升的是人工成本,原來農民打一天工,大概在50塊錢左右,現在許多地方甚至達到了250塊錢,基于農業與其他行業的比較效益差,農產品價格必然要上漲到一定水平才能維持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值得反思的是,為什么在中國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水平的背景下,中國農民還不愿意種地?中國農業效益還如此之差?這其實已經從另一個側面在啟示我們:不能再在農業生產投入多寡上糾纏,而是要改變農業生產的組織經營方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生產方式繼續維持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那么就不可能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規模化經營,以更少的勞動力和更高的效率進行更大范圍的農業生產,這才是破解困境的根本。 |
![]() |
![]() |
相關閱讀 |
今日華東復合肥價格最新行情 |
下游市場儲備量減少,復合肥價格維持高位未下滑 |
新型肥料市場蛋糕巨大,產業規模超500億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