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品種饑渴癥困擾企業發展邁大步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5-15 9:47:00
    

   (今年4月是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4周年,這是種業發展最關鍵的一年。《意見》明確指出:商業化育種必須退出科研院所,把種子企業建成科技創新的主體。農民日報邀請官員、專家、經理座談,占去了一個整版的篇幅。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都不愿意觸及中國種業發展的實質問題。我寫了幾篇博文,供網友評析。今天奉上第二文。)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孕育的中國種業,從坐胎起就是個“畸形兒”,育種研究、種子繁育、技術推廣脫節,三者自成體系,產業鏈完全割裂。進入新世紀,規模較大的種子企業組建科研院(所),規模稍小的公司成立研究部,試圖迅速把企業建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但中國種子企業以中小型居多,資金不足,缺乏種質資源和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新品種育成的概率,無法改變品種創新的高度不確定性,難得立竿見影。“品種饑渴癥”困擾種子企業邁大步。

  讓我想起這樣一件事:一家上市公司在多家報刊發布廣告稱:“現尋求具有玉米品種資源的個人、公司、科研單 位進行合作,共謀發展大計。”種子企業依靠購買品種競爭市場,實質上已經淪為銷售種子的“超市”,它們關注科研單位的育種進展,發現有苗頭的新品種立即蜂擁而至,以搶先到手為勝。看到這則廣告立即聯想到一首新疆民歌《達板城的姑娘》:“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帶著你的嫁妝,領著你的妹妹,坐著那馬車來。”呵!呵!多么相似的心情啊:不僅需要育種人員,最好連你的品種、材料和公司都要帶進來更歡迎啊!

  種業老板深感企業辦科研投入大,見效微,深不見底的資金投入和難以預見的出品種時間,促使種業老板改弦更張,另尋捷徑,采取多種形式設法獲得品種,擁有進入市場的話語權。中國式商業化育種的命題應運而生。

  一是“購買品種”或稱“借船出海”。急于賺錢的老板深感育種時間漫長,前景難測,投資研發不如購買品種“立竿見影”,所謂“造船不如買船”。擁有資金的老板為了企業發展,轉向從農業科研院所或民間育種人員購買品種所有權或營銷權,既沒有研發壓力,又不必承擔失敗風險。例如北京奧瑞金公司購得臨奧1號;德農種業購得鄭單958;隆平高科購得魯單981;豐樂種業購得浚單18,快速進入種子市場獲利豐厚。企業購買品種引發了“品種饑渴征”,助長品種價格上揚。據報道,國審玉米品種京科968售價2 000萬元;中單909售價2 100萬元;吉祥1號售價2 680萬元。很多上市公司擁進“品種超市”,高價競搶品種營銷權。如敦煌種業購得吉祥1號;登海種業購得京科968;荃銀種業購得陽光98。一本萬利啊!注意!中介機構或牽線人員按價提成,比例是5%~10%,高的在20%~30%。

  二是“借腹產仔”,新名詞叫“研發外包”。培育新品種要承受資金和時間的壓力,購買品種又遭遇價格爭奪戰。種業老板意識到,要穩定地獲取新品種,必須與育種單位合作,“借腹產仔”以降低生產成本,分散企業風險,加快品種開發,拓展市場份額。于是有的企業主動與科研院校簽訂協議,企業每年支付100~200萬元的經費,科研院所新育成的品種優先提供該企業選用。例如屯玉種業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豐樂種業與福建水稻研究所合作;北京德農與四川綿陽農業科學院合作;墾豐種業與黑龍江農墾科研育種中心合作;神農大豐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合作。但通常對育成品種沒有時間定制,今年投資、明年投資,待到第三年或更長的時間年年投資仍然一無所獲,急盼新品種應市的老板就逐漸對“研發外包”產生了猶豫和疑慮。拜拜啦!

  三是預約“買胎”。在“品種饑渴征”籠罩下,許多種子企業設置專職“品種巡視人”,在玉米生長季節參觀國家區試、省區試以及品種展示田,也參觀科研單位、個體育種戶的材料地,發現有苗頭的品種或組合,捷足先登,預約訂購。育種人把剛配制的新組合轉讓給種子企業,一旦通過審定,再依據審定的級別明碼議價。如農華101是遼寧某育種人培育的“胎兒”,通過國家審定后轉讓價600萬元;隆平68是河北某育種人培育的的“胎兒”,通過國家審定后轉讓價80萬元。

  四是展示組合,“超市”選優。新品種倍受青睞,在全國應運產生一支龐大的民間育種隊伍,其中或是科研院所退休人員及其子女,或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或是耳聞目染受啟發的農民。他們支起鍋灶,搜集育種材料,租上幾畝地,雇傭臨時工人,干起了育種行當。雖然植物遺傳育種理論深奧,但雜交技術并不復雜,不外是甲乙配對,丙丁雜交,有耐心的人每年能配制成千上萬個組合,瞎子摸象,大海撈針,總能有一些相對表現優勢的組合拿出來展示。企業人員則憑植株長相感官“選優”,被選中的組合一般交定金少者7~8萬,多者10來萬。然后由企業負責申報進入省級或國家級區試,通過審定后再協議購買品種權。品種審定潛規則盛行,這些被“撈”出的組合總會有機遇通過審定,堂而皇之地進入市場。

  有評論說,新世紀十年種子企業的品種通過審定的顯著增多,由占18%提高到占60%,已經成為種業發展的主力軍。但這種樂觀估計僅僅是表像,查一查國家和各省每年通過審定的品種,只要刨根尋底,認真追索,就會發現這些品種大多不是企業自育的,而是從科研單位或育種人員那里以各種方式購買的成品或半成品,只要通過區試和審定關隘進入市場,就標志“借腹產仔”成功了;未能通過審定的,就遺憾地算是“宮外孕”吧!

相關閱讀
種子市場亂象叢生 黑種子假種子讓農民受災
江西萬載二晚秧苗移栽工作全部完成
拜耳玉米種子處理產品速拿妥®成功上市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