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庫存高企,玉米臨儲政策兩三年內將退出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29 10:03:00 |
受今年玉米價格改革影響,很多大豆種植戶都像闞延敏一樣,開始改種玉米。財政部近日表示,在支持大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將在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不過,《華夏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玉米價格時漲時跌,以及玉米收儲政策的調整,玉米庫存依然高企,下一步去庫存成為重中之重。 價補細則落地 6月20日,財政部官網發布《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稱,玉米價格將由市場形成,且部分補貼資金將于近期提前撥付。據了解,2016年中央財政預算將安排產糧大縣獎勵資金394億元,比去年增加22億元,獎勵資金將向商品糧大省傾斜。 今年4月初時,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內容公布,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不過,除了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之外,并未對“補貼”給出實質性措施。 相比之下,在此次《意見》中對具體補貼進行了細化。這次玉米臨儲政策改革根據“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即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同時中央財政將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給予一定補貼,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在補貼實施上,堅持“定額補貼、調整結構”!兑庖姟芬螅谟衩變r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國家對各省(區)畝均補貼水平保持一致,補貼基期也在一定年限內 保持不變,充分發揮價格對生產的調節引導作用,體現優質優價,促進種植結構調整。”不過,目前財政部未公布具體定額補貼標準。 據財政部經建司負責人介紹,“中央財政將補貼資金撥付至省級財政后,由各省區制訂具體的補貼實施方案,確定各自的補貼范圍、補貼對象、補貼依據和補貼標準等! 根據財政部的意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已初步制訂了本省區玉米生產者補貼方案。財政部表示,通過這次改革,希望能完成兩個任務:一是完成供給側任務,讓玉米生產與需求更好地結合起來;二是建立糧食流通市場機制,讓托市收購引發的價格機制重新回歸到糧食價格市場形成機制上來。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玉米價補分離也會面臨和大豆、棉花類似的待解難題,即采集市場價格難、面積核實難及有價無市等!敖衲甑挠衩變r格如果上不去的話,就只能指望補貼政策了!标R延敏說。 臨儲兩三年內退出 國家對玉米進行臨時收儲始于2008年,至今已經過去8年,但這項玉米臨儲政策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斑@項政策,在當初的確促進了農民玉米種植的積極性。”黑龍江一位不具名專家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大量玉米因為托市收購流入到國儲庫,但這推高了糧價以及庫存,使得財政不堪重負。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國內玉米庫存達到2.5億噸,需要付出巨大的庫存費用。此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包括收購費、做囤費、保管費和資金利息等,每噸糧食庫存成本在252元。據此計算,2.5億噸玉米一年的庫存費用大約是630億元。因此,加快玉米去庫存迫在眉睫。 “此前的玉米臨儲托市收購政策,將糧食保供給和農民保收益混在一起,扭曲了玉米價格市場機制!6月23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此次玉米價補分離改革,目的就是形成市場價格機制,把去庫存與農業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記者注意到,程國強此前建議,通過“價補分離”,退出糧食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回歸到“解決農民賣糧難”的政策設計初衷。按照程國強的設想,玉米價格改革有兩個路徑,一是按照逐步調整到位的原則,可將2016年玉米臨儲價格過渡性調整至0.9元/斤,2017年可進一步調低至0.8元/斤左右,用3年時間退出臨儲收購;二是將玉米價格臨儲價格在2016年一步到位調到0.85元/斤,用2年時間退出玉米臨儲收購。 “價補分離保護種地者的利益,做到精準補貼,而不是不種地也要補貼。”李國祥認為,政策應該重回“解決農民賣糧難”上。 與此同時,國儲玉米去庫存進展卻很緩慢。李國祥說,國內玉米供需矛盾的確很突出,一是產量已是十二連增,但庫存高、補貼高、進口高(三高)導致財政負擔重。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2月29日,我國東北三省新收購2015年臨儲玉米數量已達到8818萬噸,占東北全境玉米總產量的90%以上。 國務院參事、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近日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我估算過,一噸玉米一年的保管費是250元,幾千億斤玉米,總的下來費用是非常高的。”杜鷹說。 高庫存由來已久。據了解,自2007年開始,國家執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截至2014年臨儲收購價格一直保持穩中上漲,漲幅達43.24%。“當玉米種植效益遠高于其他農作物時,大量種植大豆的農民因考慮經濟效益而改種玉米! 農產品集購網一位市場經理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說,這也是玉米高庫存的原因之一。 此外,農業部新聞發言人葉貞琴稱,近幾年玉米及替代品進口逐年增加,擠占了國內玉米消費市場,也增加了玉米去庫存壓力。葉貞琴表示,當前玉米出現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庫存大幅度增加,特別是東北四省區庫存壓力比較大,市場價格下降比較多。 然而,去庫存卻并非易事。據國家糧食局統計,2013年玉米臨儲庫存剔除移庫之后還剩4967萬噸,2014年玉米臨儲庫存剔除移庫后還剩8029萬噸,兩年的收儲數量使2015年玉米庫存達1.2億噸,今年臨儲收購量已接近1.2億噸,預計庫存總量超過2.6億噸,未來去庫存壓力巨大。如此巨量的庫存,到底該賣給誰? 有政策鼓勵大型國企以市場價從農民手中收購玉米。而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說:“這只是第一步,還需要采取更多措施! 而對于玉米種植戶來說,目前最為關注的是,在實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后,國家最終能有多少補貼給到玉米種植戶手中?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給經濟觀察報的答復是,相關部門最新商定的玉米補貼標準是每畝不低于100元。 目前每斤玉米的市場價格已經比小麥低了三四毛錢,比水稻則低得更多。 |
相關閱讀 |
2014濟南種業博覽會介紹 |
中國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體制和人才突破是農業種植的短板 |
土地流轉誰說了算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