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肥大合同談判敲定,中國成了全球鉀肥價格“洼地”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7-26 14:54:00 |
中國的鉀肥大合同談判已經敲定,價格為CFR219美元/噸,比印度低了8美元/噸,比去年低了96美元/噸,似乎中國又成了全球鉀肥價格的“洼地”,再次證明了中國聯合談判的“正確”,但筆者并不這么認為。理由是:現貨市場顯示,最低的FOB價格在180美元/噸,巴西的顆粒鉀肥到岸價也僅為225~230美元/噸,而印度是含180天信用證的價格,去除行息,價格同中國也相差無幾,怎么能說中國是價格“洼地”呢? 最令筆者困惑的是鉀肥大合同談判的具體條款并未公布:是否是信用證結算?是否有返利?筆者認為政府建立的大合同談判機制是讓幾大公司代表行業、代表農民去爭取國際談判的主動性,談判結果應該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的監督,而不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去獲取公司的利益。談判者并不是消費者,消費者應該有知情權,希望能盡快公布大合同的具體條款。 筆者曾經在前面的文章中談到過,最低的價格一定不是大合同價格,也就是說現貨市場的180美元/噸一定不是大合同價格,從博弈的角度很容易理解:雖然供應過剩,為了化解高庫存或實現產銷平衡,可以低價走一部分貨,但大量的供應就會喪失可能漲價的機會,因此我們看到了印度和中國大合同的價格反而高于現貨市場最低價的狀況。 最近筆者關注到了兩條信息:一是美盛停止了一個230萬噸的鉀肥礦的生產;二是德國鉀鹽K+S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初步核算利潤由去年的1.792億歐元下降到了1000萬歐元,加之前期所說的白俄羅斯今年對鉀肥征收50歐元/噸的出口關稅和國內小鉀肥企業紛紛停產等現象來綜合分析,筆者認為鉀肥已經到了地板價,大合同的價格是合理的(合理比洼地更值得追求)。 雖然鉀肥到了地板價,但并不具備反彈條件,最重要的制約因素是全球兩大農產品價格的低迷:周五CBOT玉米收于3.365美元/蒲式耳,CBOT小麥收于4.257美元/蒲式耳,在不斷創出近幾年的新低。原因筆者前期已經分析過,是因為中國多年的收儲造成了反周期。在此,筆者提個醒兒:中國多年收儲造成的大量庫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化的,這就注定了化肥的低迷周期可能比別的產品的周期要長。 有人會說,大豆和糖價格都大幅上漲了,可以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在不降低化肥需求的情況下快速消化中國積累的玉米和小麥庫存。筆者并不認同:小麥和玉米的種植面積是全球最大的,可能調減5%的種植面積改種其它作物,就可以壓垮其它的品種,因此需求不足將是化肥在今后至少一兩年內需要面臨的問題,只能通過降低化肥供應的方式來實現再平衡。 盡管筆者認為鉀肥大合同價格是合理的,但似乎并不合情:今年港口庫存最高達300萬噸,當前也在200萬噸左右(可能有部分保稅),這應該都是執行去年合同價格的貨源,對比今年的大合同價格,產生了96美元/噸(人民幣600元/噸以上)的損失。一方如此嚴重的虧損,作為戰略合作的對方,無論如何也應該給予適當的補償,但大合同價格并未予以體現。 |
相關閱讀 |
尿素漲勢趨緩,年內能否出現第四波上漲? |
回顧2013國內外鉀肥行情 |
揭密我國化肥施用問題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