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標準化、生態化,《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十二五”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將創新農業生態建設與保護、退化生態環境修復與農業防災減災的理論與方法,提升農業生態安全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建立與不同區域農業生態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技術模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長期以來,我國化肥用量一直是世界平均用量的3.75倍,是發達國家的8.85倍。而利用率卻僅為30%,遠遠低于世界水平。美洲的化肥利用效率可達52%,歐洲的化肥利用效率可達68%。如果按照每年流失量1100萬噸計算,直接損失就達300億元之多。
由于化肥利用率的低下,目前我國的土壤質量正逐年下降,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也較為嚴重。據專家表示,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一方面威脅到農產品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是土壤板結、酸化、有害物質累積,營養元素和微生物種群結構嚴重失衡,土壤生態環境惡化,長期大量施用化肥給環境帶來的污染非常嚴重,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再者國家現在積極希望解決面源污染,用生物肥料使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貫徹和落實“十二五”提出的綠色發展和生態安全戰略具有深遠意義,據介紹,目前我國二氧化碳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如能革新化肥產業,將化肥有效利用率再度提升20%,則2020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4億噸,約占全國能源領域減排目標的12%。相當于節約1350多萬噸標準煤、28億立方米天然氣、82億度電。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產業化格局將發生巨大改變,因此,推廣應用生物肥料,將是未來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雙向提升的有效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