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化肥市場低迷,一線品牌受冷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9-13 9:52:00 |
樹大招風,老大難做。今年農民用肥需求弱,單質肥、低端肥爭搶市場,假冒充斥市場,一線品牌化肥日子究竟過得怎樣?近日,《中國農資》記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采訪調查。據了解,業內普遍反映,在農資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一線化肥品牌正在遭遇腹背受敵的困境,今年復合肥、磷肥銷量減少20%左右,市場銷售產品以尿素、碳銨居多,其中一二線品牌的中堅砥柱——中高端化肥銷量受影響最為明顯,且多方面因素時刻考驗著一線化肥品牌背后的各條“大船”。 因素一 種地不賺錢 部分農民“破罐破摔” 農資市場最怕的是谷賤傷農。 華東今年遭受了兩輪氣候異常的沖擊,江蘇部分地區小麥品質下降,無法達到正常糧食的收購標準,只能當做飼料販賣,小麥收購價最低達到0.25元/斤,有些地區都不夠收割成本。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玉米收購價格與今年小麥實際收購價較往年相比下滑嚴重,農民種地收入減少很多。與之而來的是農民減少前期投入,選擇使用較為廉價的品牌肥料。“農民對于大田作物‘破罐破摔’的心態,直接影響一線品牌的銷量。”河北硅谷肥業有限公司河北大區經理李建民說。 農資市場更怕的是,谷賤不再傷農。 “種地一年能掙多少錢?”老家在河南許昌的“85后”青年張青林在接受《中國農資》記者采訪的時候反問。“我家只有8畝多地。我在外打工一個月都比在家種地一年掙得多。”他說。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高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種地收入占農民整體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小。記者走訪時亦發現,種地不再是農民,特別是新一代農民的第一選擇。外出打工成為農民的最佳選項之一,留守農村的大多是“386199部隊”(婦女、兒童和老人)。 “對于種地的忽視,會加劇農資銷售的難度,而一線化肥品牌受到的沖擊更甚。”多名農資經銷商向記者感慨道。 因素二 腹背受敵 一線品牌受市場冷落 一線化肥品牌正在經歷一場腹背受敵的遭遇戰。 這場戰爭,首先來自單質肥和低端肥的沖擊。河南省駐馬店市六豐農資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王昌恒感受頗深。他告訴記者,當地糧食價格偏低,農民種地不舍得前期投入,用肥專撿便宜的,其中尿素居多。 李建民告訴記者,一些農民為了減少開支,甚至重新使用過磷酸鈣。即使使用復合肥,也是選擇120-130元/袋為主的低端肥。 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農化銷售中心經理錢國祥認為,糧食價格低、化肥價格低將在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處于常態化,很多廠商在價格和銷量之間選擇了銷量。 不幸的是,除了面對與單質肥和低端肥的正面沖擊,一線化肥品牌還得忍受假冒偽劣產品的“騷擾”。記者輸入“假化肥”進行搜索,發現今年全國各地發生的坑農害農新聞比比皆是。多家化肥行業龍頭企業銷售經理告訴記者,假冒偽劣產品雖充當的是擾亂市場的角色,不過在當下環境下,假冒偽劣產品的再次抬頭,對于本就低迷的化肥市場行情更是雪上加霜。 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永陽農資有限公司孫愛琴說,當地很多小化肥廠利用農民沒有辨別真假化肥的能力,忽悠農民上當受騙。“偷換概念、偷含量以及假冒進口肥等,均是小廠家慣用的手段。他們在包裝上標注各種作物專用肥,或寫上各種花哨名稱,價格也低于大品牌化肥,這給大品牌廠家和經銷商推廣和銷售帶來很大阻力。” 因素三 種植結構調整 需求變引發連鎖反應 業內人士表示,種植結構調整導致用肥需求變化,也是一線品牌銷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2015年11月,農業部公布了《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推進“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減少玉米種植面積,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受此影響,東北部分地區的種植結構有所轉變,改為種植大豆和花生等油料作物。 根據7月31日農業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預計玉米調減面積超過3000萬畝。河南益群肥業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申俊剛此前在接受《中國農資》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種植玉米,一畝要用底肥40-50公斤,中間一次追肥約為30公斤。如果改種大豆,一畝總共用只需要20公斤。”假設3000萬畝玉米全部改種大豆,化肥用肥量將減少150萬噸。 而隨著土地流轉持續推進,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在糧食價格低迷時期,他們對于前期投入成本控制十分嚴格。為了減少投入,部分地區存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直接同當地土肥站等科研部門對接,獲取最適宜當地種植作物的化肥產品配方,然后同一些廠商合作,自主配制需要的產品。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自主性強,是化肥企業,特別是一線化肥企業爭奪的對象。只是,對于該類人群的迫切訴求,化肥企業仍需進一步研究和細分。”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對策一:見招拆招,強化產品功能性 如何提高農民收入是一個大課題。農資生產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應該引導農民種植附加值更高、經濟效益更好的作物,逐步改變農民種地不賺錢的現狀。 六國化工營銷公司副總經理查日輝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六國化工的控失肥、腐植酸復合肥均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其中,業績最為突出的是西北地區。該地區規模化種植程度很高,新興的、附加值較高的作物品種備受推崇。即便是種植馬鈴薯,當地也側重于商業價值更高的品種。“這些功能性肥料在我國西北地區推廣效果良好。當地大多屬于規模化種植,農民見到好的示范效果自然愿意選擇施用,價格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他認為,還有不少農民缺乏必備的農化知識,需要企業多開農民會講解知識、灌輸觀念,引導農民科學施肥、高效投入,增加收益。并不是用低端肥就代表減少投入,要引導農民擺脫這一誤區。 對策二:研究需求,細化用肥市場 湖北鄂中生態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區經理龐世武認為,一味地以低價來吸引市場的做法不會長久,而且多數降價銷售的企業,銷量并不理想。造成市場價格下滑的因素很多,如果單打價格仗,一旦企業生產產品的成本降到最低,或者是企業賠本生產,那么這場仗不會打太久,企業就會不堪重負。所以要想贏得市場,還是要先了解市場,看清市場,緊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在低谷中不斷尋求科學有效的出路,才是企業做長做久的關鍵。 結合當下形勢,很多企業已經明白,依靠一類產品通吃市場已不現實。企業需細分市場,了解農民需求,了解各地種植結構,清楚哪些產品適合大田作物,哪些產品適合經濟作物,進而通過給產品明確定位做到細分市場。李建民表示:“硅谷的產品出發點就是走高端肥料,我們的產品針對的主要是經濟作物,現在經濟作物區農民的種植意識也是超前的,他們也意識到想要有好的收成、有好的品質一定要用好的肥料,他們不刻意追求低價,這是一個對市場利好的方面。” 新惠農農業生產資料(北京)有限公司杜松表示,在今年的推廣過程中,部分種植戶會考慮選擇低端產品,不過經過效果對比,他們一定會感受到其中的差異。農民需要的是質量好的、價格更加實惠的肥料。我們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新惠農會對重點區域的重點作物進行重點分析,特別是在高附加值的農作物上,努力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更好的肥料。 在市場低迷的形勢下,行業“大船”要想經受住考驗,除了要積極應對市場外,還需要各地職能部門加大市場監管,凈化當地農資市場,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經營環境,切實維護農民和農資企業的合法權益。 |
![]() |
![]() |
相關閱讀 |
復合肥企業冬儲操作緣何如此早?是否到了備肥最佳時機? |
硫酸銨:市場高位續跌 |
中國鉀肥大貿易合同即將簽訂,預測噸價低于200美元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