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小麥赤霉病大面積流行,防治需小麥全產業鏈各環節發力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4-15 9:14:00
    

    近日,中儲糧鄭州直屬庫代儲糧庫某糧管所一批含有紅籽的小麥被運往面粉廠,此事經媒體報道引起社會關注。小麥紅籽會產生嘔吐毒素、黃曲霉等致癌物質,紅籽的病菌、霉菌很大程度上源于小麥赤霉病粒等。赤霉病不僅影響產量,更關系糧食安全。有專家提出,在赤霉病高發地區,生產利用品種須達到中抗水平,在審定時對高感品種一票否決。

小麥赤霉病大面積流行,防治需小麥全產業鏈各環節發力

    生產優質小麥,不僅是市場的需要,也關系到農戶能否賺錢、經銷商能否生存、種子企業能否盈利。當前小麥赤霉病大面積流行,有抗病品種匱乏、田間管理粗放、防治藥劑單一等原因,還有秸稈還田措施不到位的問題。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全產業鏈各環節都要發力。

    冬麥區高發

    國內小麥主產區大致分作冬麥區和春麥區。數據顯示,2016年秋冬河南、山東、安徽、河北、江蘇五大小麥主產區播種面積約2.48億畝。據悉,冬小麥面積約占國內小麥總面積的85%,五大主產區面積占比達68%左右、產量占比超過75%。五大小麥主產區赤霉病防控非常關鍵。

    小麥赤霉病被稱為小麥“癌癥”,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東北春麥區東部及華南冬麥區,近年來隨著氣候和耕作制度的變化,流行區域不斷擴大。數據顯示,國內小麥赤霉病2005~2010年年均發生面積6000萬畝左右,2011~2016年均發生面積上升到8000萬畝以上。數據顯示,2016年秋冬國內小麥播種面積3.628億畝,赤霉病的發生面積接近三成。

    今年流行風險高

    4月6~7日,全國農技中心在濟南召開全國小麥中后期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會議預計,今年小麥赤霉病大流行風險高,流行面積約1億畝,需防治面積約2億畝次。其中,江漢和江淮麥區大流行,黃淮南部麥區偏重流行,西南大部、黃淮北部、華北南部、西北大部中等流行。藥劑預防適期為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江漢和江淮為4月中下旬,黃淮和華北南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大部為5月上中旬。

    據3月30日江蘇省植保植檢站組織的全省植保系統網絡會商及4月1日專家會商,預計今年江蘇小麥穗期赤霉病呈大流行趨勢,防控形勢是近年來最嚴峻的一年。

    安徽小麥赤霉病呈大流行態勢。4月10日,安徽省農委、省氣象局召開小麥赤霉病會商會,判斷今年小麥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麥區大發生,淮北中北部麥區偏重發生,預計全省小麥赤霉病發生面積約2800萬畝,需實施預防面積約6500萬畝次。

    根據菌源量、4月份河南省天氣條件及目前主栽品種抗病性差等因素綜合分析,河南植保部門預計赤霉病大面積流行。豫南(許昌以南)、豫東南(周口)、豫北偏重發生,局部重發。4月10日,河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加強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防控。

    此外,湖北預計,鄂東、江漢平原、鄂北等產區大部4級、局部5級赤霉病發生;山東預測,小麥赤霉病有中度流行風險;四川預計,小麥赤霉病重發生風險高;陜西預測,赤霉病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

小麥赤霉病大面積流行,防治需小麥全產業鏈各環節發力

    危及糧食安全

    被赤霉病感染的商品小麥會被作為“不安全食品”處理。小麥赤霉病由禾谷鐮孢菌引起,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是各國谷物中檢出率最高的一種真菌毒素。DON性質穩定,耐熱、耐壓、耐弱酸、耐儲藏,一般的食品加工不能破壞其結構,加堿或高壓處理才可破壞部分毒素。食用病麥會引起眩暈、發燒、惡心、腹瀉等急性中毒癥狀,嚴重時會引起出血,影響免疫力和生育力等,直接威脅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

    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按照谷物形態種類和加工用途制定了DON限量標準。歐盟規定DON限量范圍為200~1750微克/千克,美國為1000微克/千克,加拿大為600~2000微克/千克,日本為1100微克/千克。2015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首次頒布DON限量標準,未加工谷物為2000微克/千克,谷物制品為1000微克/千克,谷物基嬰幼兒食品為200微克/千克。

    中國《糧食衛生標準》(GB2715-2005)和《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等標準中規定,小麥等制品DON的允許限量≤1000微克/千克;《配合飼料中DON的允許量》(GB13078.3-2007)規定,豬、牛、家禽配合飼料的DON的限量為1000~5000微克/千克。中儲糧和糧食部門明確,赤霉病小麥病粒超過3%,嚴禁收購入庫。

    據國家糧食局發布的《2016年我國夏收小麥質量調查報告》,9省收獲小麥的多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三等以上比例占90.3%,同比下降4.7%;不完善粒含量平均值7.1%,同比增加1.6%。小麥質量下降,農戶種植收益受到很大影響。以河南為例,2016年農戶畝均銷售小麥毛收入670元,較2015年減少183元,主要是因為質量下降導致收購價降低。小麥種植收益下降的,還有安徽、江蘇、湖北等省,上述省份2016年均流行小麥赤霉病。

    利用抗性品種

    當前防治小麥赤霉病最經濟有效、最根本的措施是選用抗病品種。近幾十年來,國內選育出一批抗病品種,如揚麥、寧麥、鎮麥系列等,但抗病性和豐產性不夠理想。據了解,當前種植的小麥品種大部分都對赤霉病表現感病。

    2016年11月19日召開的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會議特別提出:“當前要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目標,深入開展良種科研聯合攻關,力爭在玉米籽粒機收、水稻抗稻瘟病、小麥抗赤霉病、大豆高產高蛋白品種方面取得新突破”,足以說明抗赤霉病品種選育的重要性。

    由于當前推廣的抗性品種豐產性不突出,農戶應用的積極性不高。據悉,2016年秋冬江蘇感赤霉病品種種植比例超過60%,而“煙農19”“鄭麥9023”“濟麥22”“矮抗58”等高感品種在沿淮、淮北、沿海等主產區種植比例超過80%。這些高感品種的豐產性、商品性突出,盡管幾乎年年赤霉病流行,也擋不住農戶“賭一把”。

    供給側改革深入,市場機制將發揮更大作用,糧食生產最終會以優質優價為目標。我們看到,隨著《種子法》和一系列配套法規出臺,品種審定標準將不再以豐產性為第一指標。今年1月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布《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征求意見稿,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不再“以產量為綱”。

    江蘇一票否決  2010年、2012年,赤霉病在長江流域麥區大流行,嚴重受害田塊幾乎絕收,赤霉病連年重發,成為江蘇小麥生產的頭號威脅。江蘇在抗赤霉病小麥品種選育上走在國內前列。2016年,江蘇審定通過7個小麥新品種,其中有5個中抗赤霉病。近兩年江蘇小麥品種審定對赤霉病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已作為一票否決因素之一”。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麥類病害研究專家陳懷谷研究員表示,江蘇要求適宜淮南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對赤霉病須達到中抗水平,沿淮地區的品種須達到中感,淮北地區的品種則不能高感。

    山東育出中抗品種  山東省農業廳研究員、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組委員鞠正春介紹,由于在2012年之前,黃淮海麥區和北方冬麥區幾乎沒有赤霉病危害發生,當前黃淮海麥區和北方冬麥區推廣的大部分品種都高感赤霉病。黃淮海地區的小麥品種豐產性、結實性較好,穗稈較低,但缺乏赤霉病抗原。2013~2015年山東審定的19個小麥品種中,10個品種中感赤霉病,9個高感赤霉病。

    山東自2012年爆發小麥赤霉病以來,眾多育種企業就開始為選育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做準備。2016年山東7個小麥品種通過審定,其中“太麥198”和“齊民7號”兩個品種中抗赤霉病。

    安徽實施全程防控  2012年4月,安徽省沿淮及其以南地區小麥赤霉病嚴重發生,該省各地向保險經辦機構報損小麥受災面積810萬畝。針對高發態勢,2016年安徽率先在國內實施小麥赤霉病全程防控。優化作物生產布局,調整耕作制度,引導沿江小麥不適宜區改種油菜、綠肥、馬鈴薯等;大力推廣應用抗(耐)性較強的品種,全面提升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水平,降低病害流行風險等。同時,安徽抗性品種新品種不斷推出,2016年審定的23個小麥品種全部為中感、中抗或抗赤霉病品種。

    河南有待突破  河南小麥面積8000萬畝以上,國內占比超過20%。河南每年審定品種數量在20個以上,是育成小麥品種最多的省份。河南也是小麥赤霉病重災區。2015年河南審定26個品種,沒有一個抗赤霉病,高感品種達17個。

    常用藥產生抗性

    小麥赤霉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專家介紹,在小麥病蟲害中,赤霉病防治最難,用藥比例也最高,建議最佳防治時期為小麥齊穗到揚花5%時。

    據全國農技中心高級研究員梁帝允介紹,目前國內登記防治麥類赤霉病的藥劑有298個,其中165個含多菌靈成分,其他藥劑還有甲基硫菌靈、多·酮、福美雙等。由于長期、單一使用多菌靈,病原菌對多菌靈的抗性攀升,用藥量增加,且多菌靈抗性菌株產毒能力提高一倍以上,造成小麥藥殘和毒素超標、產量損失。“2015年,我們在江蘇采集了5900多株鐮刀菌,60%存在抗藥性。”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和農藥學教授周明國說,當務之急是把多菌靈從防治赤霉病農藥目錄中刪除,鼓勵企業開發、農民使用新型藥劑。

    育種突破是根本

    小麥抗赤霉病育種是世界性難題,30多年來全球育種研究無突破性進展,至今未能育成既豐產又高抗的品種。中國工程院程順和院士認為,要在抗赤性和廣適豐產性兩方面同步解決病原菌致病性和抗藥性的改變等問題。

    據美國《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美國科學家利用小麥基因組測序技術分離出具有廣譜抗性的Fhb1基因。國內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已與國際接軌,“轉基因重大科技專項中至少有30~40個課題組都在做這方面工作,而且已經有了非常好的進展”,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前所長黃大昉表示,相關課題組用基因組編輯技術解決了小麥白粉病問題。基因沉默、基因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為赤霉病抗性遺傳改良帶來新的希望。

相關閱讀
金蚊細蛾的有效防治方法
馬鈴薯癌腫病發病時的表現及預防法
草莓果實畸形原因“揭秘”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