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探討農化外企中高管今年頻繁離職現象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7-5 9:45:00 |
在人們傳統的就業觀念中,外企是比國內企業更好的選擇,外企往往意味著高大上,薪資高,待遇好。在農化行業同樣如此。但近幾年,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農化外企(主要是原來的六大農化外企)中高管卻選擇離開工作了多年的外企,轉而到國內企業任職,或者自己出去創業。 但筆者了解發現,這些原外企中高管在加入國內企業后職業發展同樣遇到不少挑戰,雖然有不少是被國內企業高薪聘請過去的,但一般工作幾年后(有些甚至工作不到一年),都會選擇另謀出路,繼續尋找合適的企業和創業機會。 本文想探討的是,為何外企中高管離職普遍?離職原因有哪些?離職后都去了哪里?這種現象,對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農化外企中高管離職普遍 筆者梳理發現,就筆者認識的外企中高管中,近兩年離職的有7、8個,雖然數字不算多,但從時間上來看,算是相當集中了。這些出走的中高管有一些共同的標簽,年齡大致在40-50歲之間,多是銷售總監或大區銷售負責人,對渠道、產品和作物較為熟悉。 離職原因:有被動有主動 原因一:業績增長難達成,上升渠道窄,發展空間受限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原某外企廣東主管表示,辭職往往是表面現象,關鍵是基于補償。外企工資和待遇確實比國內企業好,但對業績的要求也很高,每年最低20%最高60%的年增長率,很難達到。外企的市場計劃是3年制,如果這3年期間任務沒有完成離職了,仍然能拿到較高的年薪;第四年沒完成任務,會嚴重影響其個人收入和在公司的地位。 “業績很多時候是靠給經銷商壓貨來完成,很難做,會讓人在客戶面前很沒面子。同時,業績達不成,在公司內也很難繼續立足,更別提晉升了,只能離開。“該主管解釋說。 原因二:外企國家經理四年一換,做事風格不同,不適應 另一外企離職中層表示,上面領導的更換也是不少外企中高管選擇離開的原因之一。外企國家經理四年一換,由于每個國家經理做事風格不同,對員工要求也不同,也許你和上一任國家經理理念相同,做事順手,受信任,被重用。但換了領導后,做事風格變了,個人很難立即做出改變,不得已而離開。 原因三:職業規劃清晰,去外企鍍金,提高身價 接受筆者采訪的第四個離職外企中層表示,他是一早就沒打算在外企長期呆下去。在他看來,外企是一個大平臺,在這個大平臺上,人成長較快,特別是在專業性方面,比國內企業有諸多優勢。在外企工作,能夠做到中高管的,也都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此時再出去找工作,起點就相對較高。“其實很多中高管都是被國內企業高薪挖走的,這也說明了外企鍍金的重要性。“ 離職后去向:國企、創業、國內民營企業 據了解,多數離職中外企高管都是被國內民營企業高薪挖走的。民營企業希望引進人才,能夠給公司帶來一些改變。但尷尬的是,去國內企業的多,但做得好的并不多。不少外企中高管進入民營企業后,不但沒有帶去改變,反而因為自己難以適應民營企業的體制和文化而苦惱,只能再次尋找合適的企業落腳,有些甚至不得已再次回到外企,或者出來創業。 一行業觀察者表示,對于在外企大公司呆了很多年的中高管而言,他們的能力已經被公司“結構化”了。而國內民營企業和外企在企業文化、工作理念和行事風格上截然不同,外企人員帶著固有的做事思維進入民營企業,很難行得通。 但也有一些外企中高管在進入民營企業后,發揮了很大作用,利用手中的資源給民營企業帶來了不少改變,推動企業快速成長。原陶氏益農大中華區總裁在2014年進入燕化后,這幾年燕化發展迅速,行業成績有目共睹,這與杜暉的加入不無關系。 在筆者看來,農化外企中高管進入國內民營企業,能否有大的發展空間在于兩方面:一是外企中高管自身的適應和改變能力,能否調整自己盡快進入國內民營企業的角色;二是看選擇的民營企業,國內民營企業文化如何,由企業的創始人決定,如果你認可企業創始人的經營理念,加入后一般都能獲得不錯的發展。否則,即使企業老板再極力挖你過去,開出高薪資,也未必就是好的選擇。 除了國內民營企業外,外企中高管離職后,有些選擇自主創業,成為經銷服務商;有些選擇進入國企;有些外企高管選擇了做一個行業專家,為企業指點迷津,或者做培訓師,為企業培養管理層。 國內外企業差異變小 多數離職外企中高管看好國內企業發展 一位曾在外企工作了二十年的中層提及在外企的工作時光,說很懷念自己剛進入外企的時候,因為那時候外企意味著高大上,在很多國內農藥企業還是小作坊經營的時候,外企管理體制完善,產品有優勢,去推廣產品時候渠道商爭著搶著要代理。另外,在外企工作吃住用行都非常體面,90年代就每人配備一部電腦,出行坐飛機,出差住星級酒店,薪資還很高,這也是他寧愿放棄在農業廳的“鐵飯碗”而進入外企的原因之一。 但現在,這種差異正在逐漸縮小,隨著國內企業的成長,行業環境的改變,外企的高大上優勢不再突出,加上壓貨嚴重,對從業人員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原某外企南區經理表示,產品有產品的生命周期,企業也有企業的生命周期,而企業的生命周期由人的認知決定。由于消費認知和農業環境的變化,行業對外企的認知也發生了改變。“外企表現的是專業性,但延伸性較小,發展空間有限;國內企業體現的是延伸性,嘗試機會較多,發展空間相對較大。” 在他看來,國內農藥企業正在崛起,無論是在組織結構方面,還是產品和服務方面,甚至企業文化方面,目前都出現了一些讓行業眼前一亮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創新、專業、專注方面下功夫,增長很快,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吸引外企中高管加入的主要原因。 而在筆者看來,越來越多的外企中高管流入國內農藥企業,對國內農藥企業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這些中高管帶來的思維方式、經營理念,甚至行業資源等,對國內農藥企業的發展來說,也是一種提升和促進。 |
相關閱讀 |
農資圈什么時候才能不會有賒銷? |
悲哀!漲價狂潮掩蓋下的“行業狂歡”! |
促成客戶買單的技巧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