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麥黃花葉病癥狀、病原、發病規律及防控措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9-1 17:14:00 |
小麥黃花葉病是小麥土傳花葉病的一種,近幾年來成為嚴重危害小麥生產的一種重要病害。因此,農戶們必須加強對該病的預防措施。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總結了小麥黃花葉病癥狀、病原、發病規律及防控措施,供大家參考。 小麥黃花葉病癥狀 小麥感染小麥黃花葉病后,冬前不表現癥狀,春季返青后才出現癥狀,受害植株新葉上產生褪綠條斑,以后褪綠條紋增加并擴散,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老病葉逐漸發黃,植株矮化嚴重。發病較輕的麥田植株發黃,似缺肥狀,嚴重者心葉皺縮、扭曲、黃化、葉尖干枯,展開葉黃化、干枯,面積大,進而分蘗枯死。發病的田塊成穗少,穗小,千粒重明顯下降,病田一般減產10~20%,重的減產達30%。 新發病的田塊,有發病中心,為橢圓形,蔓延快,經2~3年后,全田便可發病。在相鄰田塊不同農戶的責任田之間,可以越過地墑溝侵染相鄰麥田,但擴展緩慢。 小麥黃花葉病病原和發病規律 1、病原 小麥黃花葉病由小麥黃花葉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引發,病毒粒體為線狀。 2、發生規律 小麥黃花葉病毒的自然傳播介體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另據報道,病株汁液摩擦也可傳病,但是對發病影響不大。禾谷多黏菌是禾谷類植物根部表皮細胞內的一種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內越夏,秋播后隨孢子囊萌發傳至游動孢子,當游動孢子侵入小麥根部表皮細胞時,病毒即進入小麥體內。多黏菌在小麥根部細胞內可發育成變形體并產生游動孢子進行再侵染。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可隨耕作等方式擴大為害范圍。 生產實踐證明:播種偏早,小麥播種出苗后到越冬期間雨日多、日照少,重茬連作等條件可導致病害大發生;春季陰雨多,低溫時間長,可延長發病時間。小麥拔節后,隨著氣溫的升高,感病植株恢復正常生長,不再顯示病害癥狀。 播種量對病害發生有一定影響。秋季陰雨多,日照少,在適播期播種的小麥,播種量超過11.5千克/667平方米后,播種量越大,發病越重;在降雨正常或較少、日照充足的年份播種量對病害的發生影響較小。 小麥玉米禾本科作物間輪作與小麥和芝麻、花生、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輪作地塊,病害發生嚴重程度無明顯差異。 小麥黃花葉病綠色防控技術措施 在小麥黃花葉病的防治中,針對種植和耕作習慣的實際情況,主要采取了以下技術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 一是秋播前印發的小麥生產技術明白紙,將黃花葉病的綠色防控技術措施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二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讓群眾掌握防控技術要點。做到一戶一張明白紙,一家一張科學種田明白人。 2.配方施肥,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 每667平方米底施腐熟不含病原菌的優質農家肥3方,氮肥(N)11~13千克,磷肥(P2O5)7.5~9千克,鉀肥(K2O)7.5~9千克。 3.選用較為抗病、耐病的品種 針對農業生產實際,選用矮抗58、眾麥1號、周麥22、豐舞981、西農979等較為抗病、耐病的品種。 4.藥劑拌種 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拌種,防治小麥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等病害,確保小麥壯苗越冬,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可有效降低小麥黃花葉病的發生。 5.推遲播期 發病田塊,適當推遲播期,是控制病害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在10月15日后播種的小麥,播種越晚控制病害的效果越好。 6.做好返青期管理 當前對已發病的小麥,無有效的藥物,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杜絕群眾在返青期盲目用藥的習慣;動員群眾對感病的地塊及早追施尿素8~10千克/667平方米,田間缺墑時,配合追肥進行澆水。 7.清除病殘體 麥收后應盡可能清除病殘體,避免通過病殘體和耕作措施傳播蔓延。 |
![]() |
![]() |
相關閱讀 |
彩色甜椒葉霉病的發病癥狀及綜合防治技術 |
冬大蔥收獲須知 |
荔枝青尺蛾的形態特征、危害癥狀、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