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氣荒”已成常態,氮肥企業該如何保證自身發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8-1-12 9:06:00 |
在環保政策持續趨嚴、能源結構大力調整、民生用氣供不應求等因素的層層加碼下,2017年取暖季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氣荒”,不僅使“氣權”成為氣頭氮肥企業的痛點,還集中暴露出企業利益被迫向政策讓步、天然氣能源產業鏈供需不平衡、上下游企業市場地位不平等、民生與工業“氣權”分配矛盾尖銳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天然氣行業如何解決當前的供需矛盾,氣頭氮肥企業又該如何保證自身發展,以及如何發揮其應有的產能優勢與調峰功能? 政策力度空前,企業左右為難 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37號)。2017年,在上述政策執行期的步步緊逼之下,各地環保壓力劇增,而燃氣管道及其他相關設施的建設速度卻無法滿足需求。2017年2月17日,國家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2+26”城市在當年年底前全部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席卷華北、輻射全國的“煤改氣(電)”工程,卻在進入供暖季后逐步陷入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和無氣可供的窘境。2017年12月,為保障民用氣,西南地區的主流氣頭氮肥企業先后限氣停產,相關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壓非保民”的供氣政策和“有價無氣”的供求現狀下,企業別無選擇,由于恢復供氣的時間尚未明確,生產停擺使企業每日都在承受著巨額的損失,并將對隨后的春耕用肥產生不利影響。對此,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戴彥德表示,“煤改氣”力度之大令所有人始料未及,從政策導向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國家已充分認識到大氣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因此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以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革命。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傷及一些企業的利益,這種緊張的供需關系雖然短期內無法打破,但從長遠來看,氣頭企業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消費終端,一定會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多地參與到能源產業鏈的改革與建設中,進而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與自主權。 上游主導市場,下游英雄“氣短” 天然氣行業的產業鏈上游主要是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及生產商,中游主要由長距離高壓管道及城市管網建設構成,下游主要是天然氣的分銷,其中以工業用氣為主。據相關知情人士透露,天然氣行業的上中游并不獨立,主要由大型國資企業掌控,在上游主導市場的格局下,下游天然氣消費企業在“氣權”與氣價方面的話語權微乎其微。 國內某能源企業負責人表示,2016年國內天然氣總產量為1368億立方米,同比僅增長1.65%,增速連續4年下行。同期,國內的LNG工廠年開工率僅為37%。按照當前的供求形勢來看,國內天然氣產能釋放嚴重不足。原因主要是,國際油氣價格維持較低水平,為進口天然氣帶來成本優勢。行業利潤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相關能源企業的生產銷售策略。“氣荒”對上游能源企業帶來了重大機遇,而對下游資源依賴型生產企業來說,則意味著成本和風險的提升。 作為下游,氣頭氮肥企業受天然氣供應波動的影響非常顯著。據西南某氣頭氮肥企業負責人推測,在供氣政策和上游主導市場的雙重影響下,即便“氣荒”結束,氣頭企業的日子也并不好過。一方面,在用氣量和氣價方面只能被動接受,在生產端受成本掣肘;另一方面,在承擔調峰任務的同時,卻難以享受氣價優惠政策。 據悉,近年來,受成本和供氣政策影響,華北地區的部分氣頭尿素產能已陸續退出市場。從環保的角度來說,氣頭企業原本應比傳統的煤頭企業更具優勢,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受到諸多非市場因素的干擾,氣頭企業卻始終面臨著周期性斷氣和氣價波動的問題,使優質產能無法發揮優勢,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 “氣荒”已成常態,缺口或將擴大 我國的資源格局是多煤、貧油和少氣,特別是冬季供暖需求的集中爆發,常使天然氣供不應求。預計2017年12月-2018年3月,全國天然氣供應總缺口將達到105億立方米,比2016年增長17億立方米,同比增加20%。 需求的步步緊逼,使天然氣價格一路水漲船高,有人將此歸咎于“煤改氣”工程。環保部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煤改氣”的規模比預計中更大,氣源保供嚴重超出預期,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本次“氣荒”和氣價暴漲。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在國家補貼期內完成改造,也加劇了這一情況。對此,中國天然氣集團港能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市場部經理李志認為,本輪“氣荒”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側超出預期規模的增長和供應側始料未及的減少,“煤改氣”所增加的供氣需求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約占增量的三成。其他因素還有很多,例如國內的天然氣儲氣調峰能力和接收站接受天然氣能力尚未成熟,以及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帶來了用氣增長。 從消費數據來看,2017年1-10月,全國天然氣消費量186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7%,其中城市燃氣增長10.1%,工業增長22.7%,發電增長27.5%,化工增長18.2%。戴彥德認為,預計在未來的5-10年,周期性的“氣荒”將成為常態,受政策連續性和政府財政壓力影響,即便國家出臺相應補貼也是不可能持續的,相關企業應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李志也表示,加強區域配輸、價格監管,推動終端用氣價格合理化,應成為我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重點,相較于單純依靠政府補貼,強行推進“煤改氣”,由市場內生驅動的能源替代,才會走得更加穩健和持久。 “氣荒”不絕若線,調峰有苦難言 “氣荒”一詞雖然已不新鮮,氣頭氮肥企業也已經習以為常,每到此時便有計劃地安排停車檢修,為居民供暖讓氣,起到關鍵的調峰作用,但類似現階段的緊張局面卻不多見。九禾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經理何剛告訴記者,從2017年12月初,九禾的氣頭裝置已經停車,具體開車時間還需要看天然氣的供應情況。往年“氣荒”時期,企業大多提前有計劃地進行停車檢修,錯開生產,起到調峰作用的同時保障春耕化肥的供應,但遠遠沒有這次嚴重。 面臨如此嚴峻的天然氣供應問題,企業除了停車檢修等待消息,仿佛也沒有更多的應對措施。四川玖源農資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毅表示,早在11月底,玖源已經全部停車,具體開車日期也無法確定,主動權掌握在上游能源供應企業手中。停車對企業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員工的穩定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保障農業用肥,“氣頭”不可或缺 長遠來看,周期性的“氣荒”形勢只會愈加嚴峻,在這場“氣荒”中,氣頭氮肥企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氣頭企業在此背景下如何生存?氣頭企業如果生存難以為繼,農業用肥又能否保證呢?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高力認為,氣頭氮肥是承擔著社會責任的調峰者。未來氣頭企業的占比會逐步減少,但作用不可或缺。天然氣供應有困難,氣頭氮肥企業有必要去承擔調峰作用,但如果一直讓企業承擔這部分壓力與風險也非長久之計。企業需要生存,特別是氣頭企業的生存環境已經十分艱難。國內氣價相對較高,氣頭氮肥企業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在國內又爭不過煤頭企業。從往年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氣頭的農資生產企業虧損得很厲害,行業占比在不斷下降,產能越來越少,其起到的調峰作用也越來越弱。 他還表示,天然氣行業作為上游,氣頭氮肥企業作為下游,唇亡齒寒,理應相互扶持。如若氣頭氮肥企業的生存出現危機,不僅會影響農業用肥的整體供應,天然氣行業也將失去非常重要的調峰功能。未來,希望在盡力保障天然氣供應的同時,能夠制定合理的補償政策,以維持承擔調峰作用的化肥企業的正常運轉。 “氣荒”挑戰氣頭企業生存底線 “氣荒”是化肥行業的周期性熱詞,但像今年這般如此嚴峻的“氣荒”形勢實為少見。綜其原因,無非是需求側超出預期規模的增長和供應側始料未及的減少造成的。氣頭氮肥企業,在這場“氣荒”中則扮演了承擔著社會責任的調峰者的角色。 在當前我國尿素總產能中,氣頭產能占比約為22%,這是不容忽視一部分。且作為以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為原料的化工企業,其在環保等方面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當前我國尿素市場供應整體偏緊的情況下,氣頭氮肥企業的產能發揮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天然氣行業而言,氣頭氮肥企業也擁著十分關鍵的調峰作用。在現階段行情看好的情況下停車讓氣,無疑使氣頭氮肥企業承受著相當大的運營壓力與風險。調峰,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也是對天然氣行業健康發展的支撐。可以想象,如果氣頭氮肥企業的生存難以保證,天然氣行業失去這部分調峰功能,在用氣淡季,天然氣行業將承擔怎樣巨大的庫存壓力。 “氣荒”由來已久,且形勢會愈加嚴峻,而同時,氣頭氮肥企業的生存環境也會更加艱難。能源供應與化工生產作為產業鏈的上下游,唇齒相依。天然氣行業在解決供需矛盾的同時,也需要在用氣淡季將更多的關懷,給到在“氣荒”時受傷的氣頭氮肥企業,在保證這部分擁有調峰功能企業正常運轉的同時,也保障我國尿素的整體供應。 總而言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周期性的“氣荒”短時間難以解決,且會越來越難以應對。氣頭氮肥企業所面臨的將是空有一身“廚藝”,卻無米下鍋的艱難局面。對于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更多的是迷茫和無奈。畢竟,作為下游的生產企業,不具備太多主動性,愈加嚴峻的“氣荒”正在挑戰著企業的生存底線。 |
![]() |
![]() |
相關閱讀 |
中國鉀肥是支撐農業強國夢的堅實力量 |
化肥市場進入淡季,冬儲行情會如何發展 |
未來配方肥“培肥”新思路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