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癥狀、流行規律及防控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2-6 15:35:00 |
稻曲病是水稻生長期間常見的一種病害,其危害程度僅次于水稻紋枯病,嚴重影響了水稻的品質和產量。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癥狀、流行規律及防控措施,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應對該病害。 1、病害癥狀及危害 稻曲病僅在穗部發生。稻粒被侵染后,在穎殼內產生孢子座,撐破穎殼后逐漸由淡黃綠色變成墨綠色或橄欖色,并不斷膨大,最終形成近球形的的稻曲球,體積是正常稻粒的3~5倍。稻曲病造成病粒附近的稻粒千粒重下降,空秕率增加,一般減產8%左右,發病嚴重時,由于大量的厚垣孢子污染附近的健康稻粒,使全部稻粒均失去經濟價值。研究表明:每穗有1粒病粒時兩優培九產量損失5.13%,有5粒病粒時產量損失17.26%,有10粒病粒時產量損失33.89%[4];稻曲病菌能產生多種毒素和致病色素,通過污染的稻米和飼料進入食物鏈,引起人畜中毒,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 2、病毒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落入土壤中的菌核和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厚垣孢子越冬。第2年菌核萌發形成子座,產生子囊殼,釋放子囊孢子成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鼢鼠孢子,借助氣流侵染水稻。該病菌由于生長緩慢,侵染時間集中,再侵染較少。一般認為病菌在水稻孕穗到抽穗期侵染水稻,但利用浸種能減輕水稻稻曲病的發病程度,在沒有稻曲病的地區通過種植帶菌種子的水稻能誘發稻曲病的嚴重發生,充分證明稻曲病菌不但在孕穗期侵染水稻,在生長前期甚至苗期就已經在水稻植株內潛伏侵染。 3、流行規律 3.1 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 一般情況下,晚稻品種發病重于早熟品種;為了提高雜交的制種產量,在選擇不育系過程中特別選擇開穎時間長的材料,使稻曲病孢子接觸時間長,降低了雜交水稻的抗性;水稻的株型、穗型與稻曲病抗性密切相關,發病率與穗長、劍葉角度、穗彎曲度以及劍葉長度呈極顯著或限制的負相關。兩優培九等兩系雜交稻由于穗長,增加孕穗抽穗時間,延長水稻的敏感期;穗大,葉鞘包裹不緊,病菌易與稻穗接觸,增加感病性;感溫性強、溫度低,延長生育期,不但增加與病菌的接觸時間,在其孕穗期,正好遇上周邊田塊其他水稻品種稻曲病病菌產生厚垣孢子的高峰期,這些孢子經大量傳播而加重發病。 3.2 氣候條件是稻曲病發病的關鍵因素 水稻從孕穗期到抽穗期是稻曲病菌的侵染時期,此時適溫、高濕、少日照,將延長抽穗時間,有利于水稻稻曲病的發生。稻曲病的孢子萌發和侵染要求適溫高濕的環境條件,水稻孕穗到抽穗期降雨量大、降雨日多、日照時數短,則田間濕度大,發病重。山區和丘陵地區由于早晨露水時間長、光照強度相對較低,使田間濕度大,導致稻曲病在該地區普通發生,并不斷上升為當地危害最嚴重的水稻病害。 3.3 因管理不當而降低水稻抗性 平衡施肥的田塊發病相對較輕,后期偏施氮肥的田塊比正常施肥的發病重。氮肥的過量使用,特別是后期偏施氮肥將造成水稻植株瘋長,降低水稻的抗性,增加田間郁閉度,從而增加田間濕度,加重稻曲病的發病程度。長期深灌,根系供氧不足,降低植株抗性。 3.4 種植密度過大,加重稻曲病的危害 調查發現,基本苗為30萬~45萬株/hm2以上的稻田發病相對較重。種植密度過大,造成田間通風透光不足,改變田間小氣候,形成適宜稻曲病發生的適溫高濕環境,造成稻曲病的重發。 4、防控措施 4.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在稻曲病常發地區和山區、丘陵地區盡量選擇早熟或中熟品種,避免種植晚熟或感溫性強的品種,特別是兩優培九等感溫性強的兩系雜交稻。 4.2 種子處理與清除菌源,減少初侵染源 播種前用鹽水選種,剔除空秕粒,再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浸種24~48 h,或25%使百克乳油2 000倍液浸種24 h,清除種子上的病原菌,兼防水稻苗期病害。發病田塊應及時處理稻草,降低初侵染源。 4.3 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水稻抗性 實行寬窄行種植,提高田間通風透光;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水稻生長中后期干濕交替,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 4.4 孕穗期藥劑防治 水稻破口前7 d左右,劍葉與倒二葉的葉枕相平,即“葉枕平”時,用3% DT可濕性粉劑1.5 kg/hm2,或30%愛苗乳油225 mL/hm2,或25%百克乳油450~750 mL/hm2對水噴霧,氣候條件適宜的重病區于7 d后再防治1次。 |
相關閱讀 |
怎樣預防大青葉蟬效果好 |
種植雙孢蘑菇如何用水? |
檸檬紅蜘蛛的為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