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豆蚜的危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3-2 16:32:00 |
大豆蚜是大豆田出現的一種蟲害,嚴重影響了大豆的品質和產量,阻礙了大豆種植產業的發展,也給農戶們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本文針對該病做了詳細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防治蟲害。 1、分布與危害 大豆蚜是大豆上的重要害蟲,大豆蚜蟲具有趨嫩的習性,成蚜或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頂葉、嫩葉、嫩莖、嫩莢上刺吸汁液。豆葉被害處葉綠素消失,形成鮮黃色的不規則形的黃斑,繼后黃斑逐漸擴大,并變為褐色。受害嚴重的植株葉卷縮、根系發育不良、發黃、植株矮小,分枝及結莢減少。大發生年可減產20%-30%,甚至減產50%以上。除此之外,大豆蚜蟲還能傳播花葉病毒病。 2、形態特征 有翅孤雌胎生蚜,體長卵形,黃色或黃綠色。體長0.96~1.52毫米。體側有顯著的乳狀突起,額瘤不顯著,復眼暗紅色。喙較長,超過中足基節。觸角6節,約與體等長,灰黑色。腹管圓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兩倍,具瓦片狀輪紋。尾片黑色,圓錐形,中部略縊,生有2~4對長毛。 無翅孤雌胎生蚜,體長橢圓形,黃色或黃綠色,體長0.95~1.29毫米。體側的乳狀突起、額瘤,復眼和喙的特征均與有翅蚜相同。觸角長度短于體長,無次生感覺孔,第五節末端及第六節基部和鞭部相接處各有1個原生感覺孔,第六節鞭狀部長度約為基部的2―3倍。腹管黑色,圓筒形,基部稍寬,具瓦片紋。尾部圓錐形,中部縊縮,有3―4對長毛。 3、發生規律 春季4月間平均氣溫約達10℃時,越冬卵開始孵化為干母(無翅胎生雌蚜,以后均孤雌胎生),取食鼠李芽,繁殖1~2代。5月中下旬大豆苗出土后產生有翅胎主蚜,遷飛至豆田,為害大豆幼苗。在豆田繁殖10余代,氣候適宜時,5天即能發育成熟。6月末至7月初是田問大豆蚜始盛期,7月中下旬為盛期,可引起大豆減產。7月末開始,因氣候和營養等原因,大豆植株上出現體色淡黃的小型蚜,種群向植株下方移動,蚜量開始消退。8月末至9月初為大豆蚜繁殖后期,產生有翅型性母蚜遷飛至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無翅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遷飛至越冬寄主,雌蚜與雄蚜交配后,尋找適當部位產卵并以卵越冬。 黑龍江大豆產區大豆蚜一年中大致有4次遷飛及擴散,使大豆上的蚜量出現不同的消長變化。一般年份在越冬寄主上的越冬卵量較少,春季在越冬寄主上僅繁殖1~2代,第一次遷飛到豆田的蚜量不多,造成大豆苗的寄生率一般為1%~3%,早期田間常呈點狀發生。第二次既有鼠李亡向大豆田的遷飛,也有在大豆田內遷飛,約在6月下旬,為擴散蔓延階段,有蚜株率上升,發生較為普遍,但蟲口密度尚不大。第三次是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開花期,田間蚜量分布迅速擴散,單株蚜量劇增,如條件適宜,易出現嚴重為害。盛發期約有50%-80%的蚜量群集在植株的生長點和幼嫩頂葉上。第四次遷飛在9月份,由豆田飛回越冬寄主。在苧北地區,氣候條件影響大豆蚜數量變動有兩個階段,一是四月下旬到5月中旬,如雨水充足,鼠李生長旺盛,則大豆蚜繁殖量大,向大豆田遷飛量大,反之則豆田發生輕;另一階段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大豆蚜發生始盛期,若旬平均氣溫達20℃~24℃,旬平均相對濕度在78%以下,則有利于蚜量的增長,濕度高或雨量大則對種群數量有抑制作用。7月下旬一般雨量大,高溫多濕,蚜量較低。 4、防治措施 結合天氣預報和天敵數量分析,如有大發生可能應準備進行預測預報,如6月下旬蚜量仍無消退,氣候適宜,天敵比例低于1:40,有為害趨重的可能,應發出防治預報;如該期間內有蚜株率達50%,百株蚜量達1 500頭以上,旬平均氣溫在22℃以上,旬平均相對濕度在78%以下,應立即進行防治。 4.1 苗期預防4%鐵滅克顆粒劑或3%呋哺丹顆粒劑播種時溝施,用量均為30千克/公頃(不要與大豆種子接觸),可防治苗期蚜蟲,對大豆苗期的某些害蟲和地下害蟲也有一定防效。也可在苗期用35%伏殺磷乳油噴霧,用藥量為2千克/公頃,對大豆蚜控制效果顯著而不傷天敵。 4.2 其他生育期防治根據蟲情調查,在卷葉前施藥。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在蚜蟲高峰前始花期均勻噴霧,噴藥量為300千克/公頃;15%唑蚜威乳油2000倍液噴霧,噴藥量150千克/公頃;1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噴藥量300千克/公頃;1%~3%蠟蚧輪枝菌素溶液噴霧。 4.3 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滅卵,與成蟲產卵盛期放風一次,每公頃放風量300 000~450 000頭,可有效降低蚜量。 |
![]() |
![]() |
相關閱讀 |
麥苗發黃問題如何解決 |
中藥材除草劑怎么用 |
早稻春播技術介紹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