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的癥狀、發生特點、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3-21 15:47:00 |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常見的重要病害,一般能夠造成草莓田減產20%~30%,重者可達50%,甚至絕收,嚴重影響了草莓種植戶們的種植效益。那么,農戶們該如何防止草莓白粉病的發生呢?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草莓白粉病的癥狀、發生特點、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夠對農戶們有所作用。 1、主要癥狀 大棚草莓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侵害草莓葉片、花和果實。葉片受害初期呈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隨后葉背斑塊上產生白色粉狀物,后期病斑呈紅褐色,葉緣萎縮、焦枯。花蕾感病后,花瓣變為紅色,花蕾不能開放。幼果感病后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萎蔫;成果感病后果面有一層白毛,著色緩慢不均勻,果實失去光澤并硬化停止生長,嚴重影響草莓的商品和食用價值。嚴重時全株死亡。 2、發生特點 草莓白粉病為低溫高濕型病害,發病適宜溫度15~25℃,分生孢子發生和侵染適宜溫度為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在90%以上。冬季大棚草莓生態環境正符合白粉病菌發生和侵染的要求。如果在深秋至早春(11月至次年2月)遇到連續陰、雨、霧、雪等少日照天氣,十分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和蔓延,使分生孢子頻頻發生,反復侵染,暴發成災。連作、未及時摘除老葉和病葉、偏施氮肥、植株嫩綠、栽植過密或通風除濕不當,均易誘發草莓白粉病,并且發病重。 3、發病規律 3.1 病原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白粉病屬、單囊殼屬。 3.2 發病時間 在保護地條件下,此病在11月至次年5月發病普遍,4月為高峰期。 3.3 侵染循環 病菌多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寄主上一代一代地完成周年循環。首先分生孢子及子囊靠氣流傳播到寄主上,然后萌發產生芽管和吸器侵入,病菌分生孢子在生長季中繁殖迅速,5 d后形成叢狀菌絲,經7 d后成熟,形成新的分生孢子,靠氣流飛散傳播,進行再侵染。病害在整個生長季節不斷重復發生,擴大蔓延。草莓白粉病菌為專性寄生菌,病菌可在植株上全年寄生,條件適宜時即可發病。病菌可隨秧苗傳播,可借風雨傳播,侵染新的植株。 3.4 發病原因分析 在病原存在的前提下,病害能否流行取決于溫濕度和寄主的長勢。溫度、濕度是影響草莓白粉病的最主要因子,溫度在15~25 ℃范圍內,相對濕度高于80%時病害蔓延很快,表現為較典型的低溫高濕型特征。基肥不足,土壤缺水,植株生長衰弱;或澆水過多,氮肥過量,密度過大,植株徒長;光照不足,通風通氣性差,棚內濕度過大;高溫干旱或高溫高濕交替出現時均有利于病害發生。而且有大量白粉菌源時,發生尤為嚴重。 4、防治措施 4.1 農業防治措施 4.1.1 合理輪作 有條件的地方要進行合理輪作,以降低菌源基數,減輕病害的發生。 4.1.2 選擇抗病品種 目前主栽的豐香,由于早熟、果形美觀、口感好等特點,商品價值較高,但是不抗白粉病。鬼怒甘、章姬等對白粉病的抗性較強,但產量及商品性略差,在生產中應視實際情況而定。 4.1.3 及時摘除老葉、病葉 將摘除的老、病葉移至園外銷毀或深埋,以減少再侵染的幾率。 4.1.4 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 施肥與病害關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營養生長旺盛,葉面大而嫩綠,易患白粉病。 4.1.5 控制濕度,科學灌水 以“寧干勿濕”為原則,做到小水勤灌,切勿漫灌,并加強通風以降低棚內的濕度,在不影響草莓正常生長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延長通風時間。 4.2 化學防治措施 在分株繁殖期間,及時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藥預防2~3次,定植后發現發病中心時要立即進行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硫懸乳劑500~600倍液。 扣棚后白粉病進入發病盛期,應選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菌劑。特別是在結果期,更應考慮藥劑的安全性。綜合試驗表明,三唑酮、仙生、多抗靈、豐收純、腈菌唑、世高等對白粉病都有很好的防效。但三唑酮易產生藥害影響草莓生長,因此不宜在草莓生產上使用。仙生防效明顯,但施藥后會在葉片和果實上留下白斑,影響草莓的外觀,因此仙生不宜在長果期使用,可在苗期使用。多抗靈、豐收純、腈菌唑、世高等藥效好,對草莓生產安全,可以大面積使用。試驗表明1%多抗靈100倍液和15%腈菌唑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輪換使用,可獲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并且對草莓灰霉病和炭疽病也有良好的效果。使用32.5%豐收純1000倍液和10%世高3000倍液也有很好的效果。生產上不宜盲目提高藥劑的濃度,特別是腈菌唑,高濃度會對草莓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白粉病是一種對藥劑較易產生抗性的病害,在生產中應做到輪換交替用藥,每次施藥間隔期7~10 天為宜。另外,在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同時,要兼治灰霉病、炭疽病、果腐病及褐斑病等。 |
相關閱讀 |
谷子緣蝽的為害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桔梗根腐病癥狀、發病規律和防治方法 |
水稻秧苗發白怎樣防治好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