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棉花田盲蝽象的發生種類、危害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技術
來源:網絡    2018-4-12 16:06:00
    

    近年來,棉鈴蟲由主要害蟲下降為次要害蟲,而盲蝽象由次要害蟲上升成為主要害蟲,同時在棉區造成了較重的危害。本文針對棉花田盲蝽象的發生種類、危害特征、生活習性,提出了盲蝽象防治新技術,供大家參考。

棉花田盲蝽象的發生種類、危害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技術

    1、盲蝽象的形態識別

    1.1 優勢種類

    聊城市棉田盲蝽象以綠盲蝽與中黑盲蝽為優勢種類。苜蓿盲蝽與三點盲蝽也有發生[2]。

    1.2 成蟲識別

    綠盲蝽:全體綠色。中黑盲蝽:停歇時在背上有1條黑色縱帶。苜蓿盲蝽:黃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2個明顯的黑斑。三點盲蝽:中胸小盾片與前翅2個楔片形成3個黃綠(或白)色三角形斑。

    1.3 若蟲齡期識別

    棉田盲蝽象若蟲分5齡,主要通過翅芽分齡。2齡若蟲翅芽極微小;3齡若蟲翅芽生長,末端達到腹部第1節中部;4齡若蟲翅芽為綠色,末端長至腹部第3節;5齡若蟲中胸翅芽末端達到腹部第5節。

    綠盲蝽若蟲全體綠色,體型呈洋梨型,觸角比體短。中黑盲蝽若蟲的觸角較體長,基部2節為淡褐色,端2節為深紅色,足部紅色;腿節及脛節部位生黑色小疏點;跗節端節呈黑色。苜蓿盲蝽若蟲為深綠色,布黑色剛毛,著生于毛基片上,故為綠色而雜有黑點。三點盲蝽若蟲的觸角為黑褐色,第2~4節基部均為黃白色。

    2、危害部位及癥狀

    2.1 頂尖

    若棉苗真葉初現時盲蝽象為害生長點基部,則受害部位全部變黑焦枯,只留2片肥厚子葉,被稱為“公棉花”或“無頭苗”;如為害真葉幼嫩部分,則致使主莖端部枯死,并于棉株基部出現不定芽,形成“破頭瘋”棉花。

    2.2 葉片

    在棉花整個生育期內,棉株嫩葉受害后,首先出現小黑點,隨著葉片生長,被害部位的小孔變成不規則的孔洞,稱為“破葉瘋”。

    2.3 棉蕾

    盲蝽象在植株現蕾后大肆為害,導致幼蕾脫落、棉鈴稀少,成為“掃帚苗”(整株形狀類似掃帚菜)。小棉蕾受害后,首先在被害處出現黑色小斑點,2~3 d全蕾灰黑色,干枯脫落。受害脫落的幼蕾基部向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狀,為黑色、落痕很小;而自然脫落的落痕大、凹陷且色淺。大蕾受害后,一般很少脫落,僅表現為苞葉微微向外張開,有黑色小斑點。

    2.4 花器官

    如花瓣初現時頂部遭盲蝽象為害,花冠會呈現出黑色斑點,并發生局部增殖現象,卷曲變厚,不能正常開放;若開放后花瓣中部或下部遭害,也會產生小黑點片,嚴重時黑片滿布;雌雄蕊受害后變黑或雄蕊脫落,嚴重時只剩柱頭。

    2.5 棉鈴

    幼鈴遭害后,一般當黑點達棉鈴面積的1/5時,即脫落或僵鈴,吐絮不正常。中型鈴受害后,受害部周圍常有膠狀物流出,局部僵硬,但很少脫落。大型鈴則在鈴殼上出現點片狀黑斑,也不脫落。

    3、盲蝽象的習性

    昆蟲的生物學習性主要是指昆蟲的生殖、生長、發育和到性成熟各階段的生物學特征。棉田著重研究盲蝽象的趨性、食性、產卵行為、飛行與擴散和越冬等方式的特征。

    3.1 盲蝽象的趨性

    3.1.1 趨化性。趨性是昆蟲對某種刺激做定向(趨向或背向)的活動。盲蝽象趨化性明顯,喜好嫩綠植物(高氮)和花朵。一是喜好高氮。盲蝽象偏好水肥足的田塊和含氮量較高的植株和組織。一般高氮處理的棉田,其盲蝽象發生較重;同一植株上,含氮量較高的生長點、嫩葉和幼蕾等組織,受盲蝽象危害也較重。不同組織受害程度與其含氮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二是趨嗜花朵。盲蝽象喜食花蜜,對花中揮發性物質具有特殊趨性。這一特點直接決定了盲蝽象的寄主轉移規律。5月盲蝽象成蟲向處于花期的豌豆和馬鈴薯等植物遷移;6月草木樨進入花期,盲蝽象則向此植物遷移;7月大麻等進入花期,即成為新寄主;8月則是向日葵、蓖麻、大麻等植物;9―10月向處于花期的蕎麥及部分菊科植物集中。

    3.1.2 趨光性。盲蝽象成蟲有明顯趨光性,但不同種類盲蝽象的趨向光譜存在一定差異。在不同顏色粘蟲板的誘集試驗中,青色、白色、藍色和綠色誘板上粘著綠盲蝽成蟲數量明顯多于黃色、紅色、紫色等其他顏色,表明綠盲蝽嗜好青、白、藍、綠等顏色。因此,可根據盲蝽象對光的趨性進行相應的誘殺防治[2]。

    3.2 食性

    盲蝽象多為植食性昆蟲,主要取食寄主植物的葉片、芽、托葉、葉鞘、嫩枝等營養器官及繁殖器官,包括花芽、花蕾、子房、雄蕊、果實和未成熟的種子等,喜食花粉、花蜜。但也有一些植食性盲蝽象種類偶爾取食蚜蟲等小型昆蟲或昆蟲卵,甚至同種低齡若蟲。

    3.3 產卵

    不同種類的盲蝽象雌蟲產卵方式各不相同,或是直接刺入植物基質后將卵產下,或是先將植物咬出傷口后,再在傷口處產卵,或是直接在其他種類昆蟲為害留下的傷口處產卵。盲蝽象的卵均埋于植物基質中,僅以卵蓋或卵蓋的頂部表面露出。外觀呈微小的點斑狀。   盲蝽象產卵時間多集中于夜間。產卵的部位多在若蟲喜食的寄主植物上,具體部位包括小枝分叉處、各類芽的基部、芽鱗和葉的組織內、花序和花蕾的各個組織內、樹皮內、各種縫隙間隙以及干草和枯枝內。綠盲蝽卵有時還能產在土中。卵散產或成松散的小群,或與之垂直,或平臥于基質表面下,后者的卵蓋與卵體之間常呈一角度。

    3.4 飛行與擴散

    盲蝽象成蟲善于飛行,這可能與追逐開花植物的覓食習性有關。綠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和三點盲蝽在飛行測試中,24 h的平均距離為20~50 km,個體最大飛行距離為160 km。田間盲蝽象擴散能力強,為害多種作物,造成大面積發生。如綠盲蝽,可以從較遠的早春蟲源遷入棉田危害[3]。

    3.5 越冬

    不同種類盲蝽象的越冬蟲態、寄主種類和場所不同。綠盲蝽以卵在棉花、苜蓿和苕子等寄主植物的殘茬、斷枝切口和棉花枯鈴殼處越冬,也能在土壤中越冬。中黑盲蝽以卵在苜蓿和其他雜草寄主內過冬;苜蓿盲蝽則以卵在苜蓿、雜草、棉秸和枸杞等莖桿內越冬;三點盲蝽則以卵在洋槐、加拿大楊、柳、榆、桃和杏等樹皮疤痕或斷枝的疏軟部位內越冬;牧草盲蝽則以成蟲在土縫、墻縫、各種雜草、植物枯枝殘葉和樹皮裂縫內越冬。

    盲蝽象秋末產卵的寄主包括大田作物和田埂雜草2類。初冬,人們常對這些寄主植物進行割除、整理和堆積等農事活動,可以改變盲蝽象的越冬場所。如卵產在活體寄主(如樹木、牧草、冬季作物)上,則保留在寄主田中;大部分枯死作物和一些雜草被收割、堆積用作積肥等,產在上面的卵被移至柴堆;一部分作物和雜草的殘枝落葉掉在田間或進行秸稈還田,卵通過枝葉腐爛進入了土壤;大部分雜草及上面的盲蝽象卵仍留在田埂上。因此,寄主田、柴堆、土壤和田埂是盲蝽象卵的主要越冬場所。早春農事操作,如果樹修剪、柴草積肥、農田耕翻、田埂枯草清除等對盲蝽象卵的越冬場所有破壞作用,可直接降低越冬基數。

棉花田盲蝽象的發生種類、危害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技術

    4、綜合防治技術

    在我國大多數棉區,一般6月上中旬盲蝽象成蟲從早春寄主遷入棉田。此期為二代棉鈴蟲的防治期,此后,連續防治三、四代棉鈴蟲,故盲蝽象也一直被控制于較低水平。而轉基因Bt抗蟲棉的大面積種植,給棉田盲蝽象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導致盲蝽象區域性種群劇增。因此,區域性盲蝽象種群動態和棉田的控制程度高度相關。理論上,盲蝽象于6月上中旬從早春寄主遷入棉田,這是棉花盲蝽象防治的關鍵時期,而棉田盲蝽象防治是區域性、多作物系統減災的核心工作,結合盲蝽象的發生規律和生物學習性,提出了盲蝽象的治理策略和技術體系。

    4.1 防治策略

    4.1.1 開展統防統治。盲蝽象成蟲飛行擴散能力較強,局部地塊防治對盲蝽象區域性種群的控制作用不大。統防統治對盲蝽象防控具有重要意義[4]。

    4.1.2 鏟除早春蟲源。切斷一個環節對抑制其種群增長有重要作用。越冬期和早春寄主階段是其生活周期中的最薄弱環節。毀滅越冬場所、清除早春寄主等控制越冬和早春蟲源,是降低其發生程度的重要手段[5]。

    4.1.3 狠治遷入成蟲。盲蝽象繁殖能力較強,卵小且產在植物組織中,不易發現,容易錯過防治適期。故成蟲遷入寄主作物田是最佳防治時期,適期防治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有效控制種群密度。

    4.2 綜合防治技術要點

    4.2.1 越冬期。具體時間為10月初至翌年3月初。這時期盲蝽象卵處于越冬階段,防治重點主要是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越冬卵基數。防治措施:①農業防治。棉花收獲后,全面整理棉田及田埂,清除棉花植株、枯枝爛葉及雜草,在翌年3月之前作燃料燒毀或漚肥;對棉田耕翻細耙;對果樹修剪、刮去果樹上的粗皮和翹皮、果園內雜草進行清理,處理下來的樹枝、樹皮、雜草帶出果園加以焚毀;早春,苜蓿沒有出土前燒毀苜蓿田中大量的殘茬及雜草。②化學防治。冬末春初,于果園施用3~5 °Bé石硫合劑防治越冬卵。

    4.2.2 早春發生期。具體時間為3月底至6月中旬。防治重點:盲蝽象自越冬卵開始孵化到大量入侵棉田,期間主要在一些雜草寄主上取食活動、建立種群。因此,必須壓低早春寄主植物蟲源基數。防治措施:① 農業防治。人工除草或噴施除草劑全面清除田埂雜草,田間雜草需人工清除;第1茬苜蓿盡可能提前刈割,在苜蓿田未見盲蝽象成蟲時收割,且越早越好。② 化學防治。果樹(如棗樹、桃樹、櫻桃樹)、冬季作物(如蠶豆、小麥)等上發現一定數量的盲蝽象,即可開展化學防治;棉花苗床可于傍晚蓋膜前用50%敵敵畏乳油兌水并拌細土撒施熏殺。也可從第1次苗床揭膜通風時,在苗床懸掛蠶豆大小的敵敵畏棉球熏蒸,2~3 d更換1次棉球,連續換3~4次。

    4.2.3 棉田受害期。盲蝽象6月中下旬大量入侵棉田至9月底遷出,盲蝽象的發生貫穿了棉花的整個生育期,但不同時期其防治技術和指標等有著明顯的差異。

    (1)苗期。具體時間為5月上旬至6月上中旬。防治重點:保護植株頂端生長點免受嚴重危害,控制“公棉花”“無頭苗”的產生[6]。防治措施:①誘集防治。5月下旬,在棉田與田埂之間種植綠豆2行,在綠豆上每隔7~10 d噴藥1次。②化學防治。一旦棉苗發生危害,如果盲蝽象發生數量較高,即對棉田所有的植株進行藥劑防治,防治指標為盲蝽象5頭/百株或棉株新被害株率達2%~3%。較手動噴霧器,機動彌霧機噴霧防治的效果更好。此時,除了盲蝽象,還有棉蚜、棉葉螨等害蟲發生,化學防治盲蝽象的同時還可以對其他害蟲進行兼治。

    (2)現蕾期。具體時間為6月中旬至7月上旬。防治重點:蕾期棉花植株補償能力比較強,主要需“保頂”和控制“公棉花”“無頭苗”的產生。防治措施:①誘集防治。對綠豆仍每隔7~10 d噴藥1次;6月下旬,于田間或田邊再播種1次綠豆,每排2行,20~30 m/排。②化學防治。盲蝽象發生數量較高,即對棉田所有的植株進行藥劑防治,防治指標為盲蝽象5頭/百株或棉株新被害株率達2%~3%;此時常伴有2代棉鈴蟲、棉葉螨等害蟲的發生,盲蝽象化學防治的同時需考慮這些害蟲的兼治問題;出現大降雨后,要嚴格監視棉田盲蝽象的種群數量動態;如果連續降雨,需搶晴防治盲蝽象;提倡多作物、大面積聯防聯治。防治盲蝽象效果較好的農藥有馬拉硫磷、聯苯菊酯、丁烯氟蟲氰、硫丹等。

    (3)花鈴期。具體時間為7月上旬至8月上中旬。防治重點:必須嚴格按照防治指標防治以保蕾保鈴。防治措施:①誘集防治。對第2次播種的誘集帶每隔7~10 d施藥1次。②化學防治。盲蝽象發生數量較高,即對棉田所有的植株進行藥劑防治,花期防治指標為盲蝽象10頭/百株,或被害株率5%~8%時,即進行化學防治;此時期還有3代棉鈴蟲和伏蚜的發生,同樣需考慮害蟲的兼治問題,做到搶晴防治;提倡聯防聯治。

    (4)結鈴吐絮期。具體時間為8月下旬至9月。防治重點:盲蝽象危害較前幾期下降,但仍需保鈴。防治措施:主要用化學防治控制盲蝽象。盲蝽象發生數量較高,需對棉田所有的植株進行藥劑防治,防治指標為蟲量20頭/百株;花鈴期還有棉鈴蟲,需兼治;做到搶晴防治和聯防聯治。

相關閱讀
玉米種真假鑒別方法
玉米黑束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菜豌豆死苗怎么辦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