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角斑病的癥狀識別、侵染規律與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6-15 15:39:00 |
黃瓜角斑病是黃瓜生長期間出現的一種病害,嚴重影響了黃瓜的品質和產量,給農戶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黃瓜角斑病的癥狀識別、侵染規律與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1、癥狀識別 該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能發病,主要為害葉片,偶爾發生在瓜和蔓上。苗期發病時,子葉上形成圓形或半圓形的褐色斑,稍凹陷,后期葉干枯。成株期葉片染病,先出現褪綠小點,以后擴大,病斑受葉脈限制呈灰白色或黃褐色多角斑。濕度大時葉背病斑外圍有明顯的水漬狀綠色暈圈,病斑上出現乳白色水珠狀菌膿,干后留有膜狀白痕。后期病斑干裂穿孔,發病嚴重時病斑相互連接,呈淡褐色油紙狀斑塊。莖蔓染病,初為水漬狀小點,后縱向擴展成短條狀,濕度大時有菌膿,病情嚴重時縱向開裂。瓜條染病后,初期形成水漬狀暗綠色近圓形凹陷斑,后擴展成不規則淡褐色大病斑,有污白色菌膿溢出,病情嚴重時出現裂口或臭味腐爛,瓜條蒂部受害,甚至爛到種子上,干燥后呈乳白色,并留有裂痕。病株維管束和瓜內變褐色。 黃瓜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在多角形病斑背面呈現黑紫色的霉狀物,葉子上無黏液:若栽種高抗霜霉病品種。病斑呈近橢圓形或近圓形,同時病斑不穿孔,黃瓜霜霉病不侵染莖稈和瓜條等,可與黃瓜角斑病相區別。 2、侵染規律 黃瓜角斑病是由細菌侵染引起的,屬丁香假單孢桿菌,病菌在種子上或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土壤中的細菌靠灌水時飛濺傳播,新產生的細菌靠風雨、農事操作和昆蟲傳播。其發病適溫范圍是10-30℃,當氣溫在24-28℃,空氣相對濕度大于85%時易發生流行,氣溫過高過低都不利于該病的發生。在地勢低洼、高溫多雨、多年連作、肥水管理不嚴,尤其是在保護地栽培時因輪作困難,棚室內易形成高溫高濕條件,在密植情況下,都易引發黃瓜角斑病,導致為害加重。 3、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如津春1號、津研4號、中農11號和13號、津優30號、津研2號和6號、黑油條、新密泰刺等抗病品種。 ②種子消毒。用72%農用鏈霉素3000-4000倍液浸種2小時,或用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90分鐘。洗凈后催芽播種。用溫燙浸種滅菌效果也好,即播前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撈出放人冷水中降溫。 ③無病土育苗及高廂覆膜栽培。采用大田土育苗防病效果好,以保證苗期不帶病,同時定植時以高廂覆蓋地膜栽培防病效果明顯。 ④實行輪作。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可大大減少土壤中的病菌,角斑病為害率顯著下降。 ⑤加強田間管理。如采用深溝窄廂栽培有利于排漬降濕,瓜地周圍開好排水溝,做到圍溝、廂溝和腰溝相通,提高雨季防澇排漬能力。施肥時,注意施用腐熟的農家肥作基肥,增施磷鉀肥,不偏施化學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露地黃瓜推廣避雨栽培。保護地黃瓜做到合理通風散濕,開花結瓜前少澆水、勤中耕、多通風,降低棚內濕度,減少結露和滴水。 ⑥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選用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7%可殺得101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噴霧,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50%DT殺菌劑800倍液,60%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7%銅高尚懸浮劑400倍液,進行噴霧,每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另外,如果黃瓜角斑病與霜霉病混合發生,或兩種病害確實無法區別時,可采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豐護安500倍液噴霧,可以二者兼治,施藥間隔5-7天,視病情決定施藥次數,注意銅制劑施用次數不能超過3次,以免引起藥害。 |
相關閱讀 |
露地茄子臍部開裂該怎么治 |
黃芪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 |
茶葉黃毒蛾的為害情況及其綜合防控技術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