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番茄連作障礙的成因及其調控措施綜述 |
來源:網絡 2018-7-5 17:06:00 |
隨著番茄種植年限的延長以及生產的專業化、設施化,番茄產區連作障礙問題日趨突出,嚴重影響了番茄種植產業的發展。本文就番茄連作障礙的成因及其調控措施作一綜述,以供番茄產區菜農參考。 1、番茄連作障礙成因分析 連作障礙的成因與種植作物的種類及環境條件差異有關,不同地區不同的種植管理方式,連作障礙成因也就有所不同。 1.1 對設施的反復利用導致土壤次生鹽積化 從本區菜農對大棚設施的利用情況來看,一般頭年12月~次年1月扣棚以提高棚溫,次年2月陸續定植番茄苗,3月仍閉棚以保溫為主,4月間或揭裙膜適當通風降溫,5-6月裙膜完全揭開轉為避雨栽培,7月番茄?收結束,8-9月緊接著在棚膜外面覆蓋遮陽網進行其它菜類的越夏栽培,10-11月提早扣膜進行秋延后栽培,周年之中大棚常處于長覆蓋狀態。雖然這大大提高了棚室利用率,但大棚長時間覆蓋,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淋洗調節,破壞了自然條件下的水分平衡,加之設施內溫度較露地要高,土壤水分蒸發十分強烈,下層土壤中的養分和其他鹽分將隨著土壤水分的蒸發,導致鹽分在土壤表層聚集,形成白色的鹽層,即土壤次生鹽積化現象。土壤次生鹽積化會造成作物根際的土壤溶液滲透勢下降,致使作物根系吸水吸肥能力減弱,導致植株生長發育不良。 1.2 施肥不合理導致養分失衡 番茄是一種需肥量較高的作物,尤其在設施蔬菜栽培條件下,復種指數高,菜農為了獲得高產,一般都會加大施肥量,主要以有機肥和氮磷肥為主,而鉀肥和其他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往往被忽視。究其原因,由于菜農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致使其不懂得如何科學施肥;氮磷鉀三要素肥料中鉀肥成本相對高得多,菜農不愿意施用。連作土壤中長期大量偏施氮磷肥,勢必導致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呈富集狀態,速效鉀呈入不敷出狀態,中微量元素呈匱乏狀態。據2013年區農技中心在番茄產量水平為5000kg/667m2左右的農戶進行調查,肥料施用量是:氮52.5kg/667m2;磷38.7kg/667m2;鉀22.5kg/667m2;鈣1.1kg/667m2;鎂0.6kg/667m2,施用氮量是權威部門推薦量的3.3倍,施磷量是推薦量的8.6倍,施鉀量與推薦量基本一致或略低,鈣鎂微量元素與推薦量相比嚴重不足。長時間的養分失衡,必然會嚴重影響蔬菜的抗逆能力,加重病蟲害的發生。 1.3 土壤酸化重導致病原微生物活躍 據區農技中心在蔬菜基地的大田抽樣檢測,結果表明:種植蔬菜年限5a,土壤pH值平均為6.0,種植蔬菜年限10a,土壤pH值平均為5.7,種植蔬菜年限15a,土壤pH值平均為5.5。從抽檢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種植年限的延長土壤普遍酸化而且呈pH值下降的趨勢。導致酸化的原因有:長期過量施用化肥,尤其是酸性化學肥料如硫酸銨、氯化銨、過磷酸鈣等;偏施氮肥如尿素、碳銨等致使土壤中硝酸鹽大量累積;重慶地區酸雨頻繁也是導致土壤普遍偏酸的原因之一。菜田長期處于酸性環境,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細菌、氨化細菌等活性會受到抑制,而恰恰一些病原微生物的茲生和繁衍則異常活躍,再加上實行連作,其連作作物的根系正好為病原菌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寄主和繁殖場所,連作時間越長,病原菌就會積累越多,最終導致病蟲害流行大爆發。 1.4 不良的勞作習慣會加劇作物自毒作用的產生 作物的自毒作用是指某些作物可通過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物和作物殘茬腐解等途徑釋放一些物質,對同茬或下茬同一種或同一科作物生長產生抑制作用,進而影響作物根系發育導致減產的現象。據文獻報道,番茄、茄子、西瓜等極易產生自毒作用,而不良的勞作習慣,如田間地頭隨意丟棄病果、畸形果、小果以及整形枝桿、病株等,其腐解后更是加重了番茄自毒現象的產生。對比試驗也證實,凡是田園清潔衛生好的均比衛生差的植株長勢好,發病率低。 1.5 疏于耕作導致土壤理化性狀變差 土壤板結、耕作層變淺、通透性越來越差是目前蔬菜基地普遍存在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除前面提到連作引起的鹽類積聚、偏施化肥、土壤缺乏雨水淋溶所引起的土壤理化性狀變劣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進行合理耕作。當前,由于農村勞動力欠缺,在農業生產上很多地方不根據實際情況而盲目提倡免耕、少耕的種植方法,必須時也只是采用淺鋤或小型農機具等進行1~2次淺耕,耕層深度僅10~15cm。由于免耕少耕或翻耕深度不夠,使土壤耕作層變淺,犁底層越來越板結,透氣透水能力變差,致使作物的根系只能固定在一定范圍內而難以伸展,造成植株生長發育受阻。 2、連作障礙防控措施 對于番茄連作障礙的預防,實行輪作換茬本應是一種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受傳統種植習慣影響和高效益的驅使,很多菜農不愿意放棄對番茄種植的偏好,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易地種植也不現實。在這種情形下,有針對性地指導菜農防控連作障礙顯得尤為重要。 2.1 選擇抗性品種 選用抗病、優質、高產的蔬菜品種,是提高抗病能力的前提,也是防治土傳病害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目前國內外育種單位已育出一些抗性的品種,如渝抗10號、紅帥4041、金棚3號番茄等分別對青枯病、枯萎病、葉霉病等有較大抗性,菜農可根據市場需求慎重加以選擇。 2.2 取嫁接栽培 土傳病害是引起連作障礙最主要的因子,但目前對土傳性病害的防治還有特效藥,解決該問題最有效和最經濟的辦法是推廣使用抗逆、抗病品種。然而在缺少抗病品種的情況下,采用嫁接栽培技術,把不抗病的蔬菜品種嫁接到抗病性??的砧木上是防治土傳性病害簡單而十分有效的措施。嫁接番茄的適宜砧木有夏威夷(Hawaii7996)和興津101,育苗時采用導管接法,嫁接成活率在95%以上。據區農技中心連續3a的試驗結果表明,在同等管理條件下,嫁接苗比自根苗發病率低20%~25%,尤其是對番茄青枯病的防病效果達97.3%。 2.3 調節土壤pH值 適宜番茄生長的土壤pH值為6.5~7,過于酸化對番茄生長影響較大,提倡在種植前對土壤酸堿狀況進行檢測,根據土壤pH值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對pH≤6的土壤,可全面施用堿性或生理堿性肥料如富泰威.鈣粉、草木灰、鈣鎂磷肥等,以中和部分酸性提高pH值;對pH≤5.5的土壤,施生石灰75~100kg/667m2,達到土壤微酸或接近中性。 2.4 實行合理施肥 對農作物進行合理施肥已在生產上提倡多年,但由于農民對自身地力狀況缺乏了解,往往是憑“經驗”用肥。2014年,重慶市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對番茄產區土壤肥力狀況進行普查,提出了“控氮、穩磷、增鉀、補微”的施肥原則,并根據試驗研究,推薦施肥量為:?收5000kg鮮果,約需純氮15.5kg,磷4.5kg,鉀24kg,鈣 2kg,鎂 1.5kg。 2.5 強化土壤管理 2.5.1 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的方法很多,但根據反復的生產實踐證明,采用石灰氮進行土壤消毒效果最為明顯。石灰氮又名氰氨化鈣,屬于藥肥型土壤改良劑,當石灰氮遇水分解釋放出單氰胺氣體對土壤中的真菌、細菌等有害生物具有廣譜性的殺滅作用,可防治多種土傳病害及地下害蟲,而且對番茄根結線蟲也有一定防效。除此之外,石灰氮還能促進土壤中的有機物腐熟,改良土壤結構、調節土壤酸堿性等作用。使用方法:換茬間隙(最好是每年的7~8月氣溫較高時),按每667m2均勻撒施40~60kg石灰氮于土層表面,然后耕作土壤使之與耕作層10cm左右的土壤混合,澆1次水,覆蓋地膜,高溫悶棚1周左右揭去地膜,放風7~10d即可。 2.5.2 深翻淋雨 深翻過程可以改變土壤微生物群的分布結構,同時達到將上下土壤對換,使積聚土壤表層的鹽分廣泛地分散到土壤中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一般年份耕層深度應保持在20cm以上,每2~3a進行1次深翻,深度在25~30cm。當季蔬菜?收結束后,及時清潔田園,并利用夏天多雨季節揭膜,讓雨水自然淋洗棚內土壤表層的鹽分,減少鹽分在土壤表層的累積。 |
![]() |
![]() |
相關閱讀 |
小麥穗期“三病三蟲” |
農戶給香蕉育苗常用的方法 |
番茄種子的科學消毒法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