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低產的原因及發展對策分析和探討 |
來源:網絡 2018-7-30 16:36:00 |
茶葉屬多年生經濟作物,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入的重要產業。但是,受地理環境、氣候、交通、信息、投入及技術的影響,茶葉的產量和經濟效益較低,影響了茶產業的發展。為本文就茶葉低產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發展對策,供大家參考。 1、茶葉低產低效的原因 1.1 建園質量差,品種老化 很多地區的茶園大部分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種植的,由于建園時未對園、林、水、路進行合理規劃,未深翻改土、未施基肥,坡地未修筑梯層,均采用順坡種植,造成茶園跑水、跑土、跑肥,水土流失嚴重,茶園土層淺薄板結、土壤肥力低、茶樹生長不良。且栽植的品種大多屬于有性繁殖的四川中小葉種、浙江群體種,這些品種生長勢弱,適應性、抗逆性、適制性較差,發芽不整齊,茶葉產量品質較低。 1.2 樹齡較老,缺株斷行嚴重 茶園大多屬于歷史遺留下來的零星叢植茶園和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種植的較多,這些茶園樹齡老化,生理機能衰退,茶叢稀疏,密度在3 000~7 500株/hm2,株行距過大且缺叢嚴重,茶園群體結構差,茶園從未進行過改造更新復壯,茶園土地利用率低,光能利用率差,茶葉干物質積累少,茶樹生長勢弱,產量極低。 1.3 茶園投入少,管理粗放 茶葉產業發展存在重栽輕管現象,政府和茶農投入較少,為掠奪式經營。一是相當一部分茶園從種植以來從未施過一次肥,僅靠茶樹自身自長。二是修剪不到位,茶樹樹冠結構差、樹蓬參差不齊。三是茶園耕鋤不及時,土壤板結,雜草叢生,土壤透氣性、保水性不良,營養不足,肥力低,茶樹根系活動減弱,茶樹生長不良。四是強采、濫采,不按標準分批分期留葉采,老嫩一把抓,嚴重損傷了樹體,導致樹冠未老先衰,沒有豐滿的綠葉層,葉層變薄,營養面積小,光合作用弱。 1.4 茶園海拔較高,茶樹生長期短 茶園60%均分布在北部中高山地區,海拔800~1 200 m,這些茶園地形地復雜,氣溫溫差較大,茶樹生長緩慢,茶葉開采期較晚,停采期應提前,從該縣的情況來看,海拔在450~600 m的茶園,開采期在3月中旬,停采期在9月下旬,海拔在800 m以上的茶園,開采期在4月中旬,停采期在8月下旬,高海拔茶區與低海拔茶區相比,茶樹的生長期短45 d左右,與四川省南邊地區相比茶樹生長期要短75 d左右。 1.5 品牌多,知名品牌少 1990年以來,茶葉企業恢復、研制的羅村茶、翰林茶、天崗云霧、天崗銀芽、漢城銀毫、佛龍香茗等10只歷史名茶和創新名茶,“羅村茶”獲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和獲省政府名牌產稱號;“天崗銀芽”、“天崗云霧”優質名茶產品獲部優產品稱號;天崗茶、翰林茶在首次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上均獲得金獎,“羅村茗眉”獲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有的品牌雖然獲得了名茶稱號,但只有樣品無產品或有產品無批量,羅村茶、天崗云霧、天崗銀芽、翰林茶這些品牌雖然獲得了較高的稱號,但知名度不高,只是在縣、市內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他品牌無人知曉。產品仍以產地內銷售為主,產品價格不高,產業帶動力不強,缺乏對外市場開拓能力,市場競爭力差,良好的資源優勢并未轉化為產業優勢,品牌效益未充分發揮。 1.6 產品類型單一,市場占有率低 按茶葉加工工藝分為綠茶、紅茶、青茶、黃茶、白茶、黑茶六大類,只加工生產炒青綠茶和特種綠茶,但名優綠茶90%屬于高檔的扁形名優綠茶,毛峰、卷曲形、針形等名優綠茶產品在市場上無產品銷售,茶葉產品單一,消費者沒有選擇余地,不能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市場占有率低。 2、低產低效茶園的改造對策 2.1 加大投入,確保茶園改造 低產低效茶園改造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才能完成,在投入上應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茶農主體、銀企合作和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發展機制。一是把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國土整治、扶貧產業開發、財政特色產業發展等涉農資金進行捆綁使用,用于低產低效茶園改造,按改造進度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二是積極鼓勵企業和茶農加大自身投入力度搞好改造;三是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茶園作抵押擔保貸款,加強信貸支持力度;四是加大茶產業招商引資引資力度,爭取省內外茶葉龍頭企業投資改造低產低效茶園。通過整合各方面資金,調動多方面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低產低效茶園改造所需物資和資金,以確保低產低效茶園改造到位。 2.2 綜合改造,復壯更新樹勢 2.2.1 改土 對坡度較大的茶園,用石塊、草皮磚筑梯,完善排蓄系統,減少茶園水土流失,保持茶園水土;在茶樹行間深耕土壤40~50 cm,施有機肥30 t/hm2、餅肥3 t/hm2、磷鉀肥375 kg/hm2,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對土層較淺薄、石塊多、肥力差、土壤流失嚴重的茶園,加培客土,增厚土層。 2.2.2 改樹 在每年的早春、春茶后或秋茶后,對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樹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亂、樹勢衰弱、瘦弱枝多、芽葉瘦小稀少、多數主枝有一定的生活能力的茶園進行離地30 cm剪去樹冠上部分更新復壯。樹勢已十分衰老的茶樹,枝干枯禿,葉片稀少,多數枝條喪失育芽能力,產量很低,有的枝條上布滿苔蘚、地衣,根系也已枯老的茶園,離地5~10 cm剪去樹冠上部,使其重新抽發新梢培植樹冠。 2.2.3 園相改造 對分散地塊茶樹稀疏零亂、茶叢矮小、樹勢衰老、缺窩斷行達60%以上的茶園,通過合理規劃和綜合治理,完善茶園道路和灌溉系統,深翻改土形成等高梯地,更新品種,規范化栽植,建成高標準茶園。 2.2.4 綜合防治病蟲害 茶樹改造后,新生枝葉幼嫩繁茂,易遭受病蟲危害,對于茶園病蟲害的防治,應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推廣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綠色防治技術,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幾率。 2.3 綜合開發,提高綜合生產力 茶葉綜合開發利用越來越受到各茶葉主產區高度重視,已成為茶葉企業深加工、精加工和大幅度增加茶葉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各地對茶葉利用價值研究的深入和開發手段的改善,茶葉的綜合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一是利用茶園海拔高、茶葉晝夜溫差大、漫射光多、茶樹新稍持嫩性強、內含物豐富、茶葉產品香高味爽的特點,開發名優茶,培育打造高山茶品牌,提高茶葉產品的知名度。二是引進新技術開發茶食品,如四川西部茶區開發的油炸茶、炒茶蛋、南江元頂子茶場的茶葉炒臘肉,這些食品都具有特色,只要不斷探索創新,將會取得較好的效益。三是多品種開發,根據不同季節的原料開發夏秋名優茶、青茶、紅茶、袋泡茶等茶葉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四是引進茶化工企業,開發茶咖啡咽、茶黃素、茶氨酸、兒茶素等化工產品。五是立體種植,在茶行內種植大豆、馬鈴薯、蔬菜、綠肥、桂花樹,建立以茶樹為主的人工復合生態茶園,組成多種不同生態位,增加茶園生物多樣性,改善茶園的生態條件,促進茶園生態良性循環,提高茶葉的綜合生產力。 |
相關閱讀 |
獼猴桃嫁接后如何管理 |
櫻桃木腐病的病癥及防治法 |
怎樣應對黃瓜的低溫障礙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