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藥行業70年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每一步都值得紀念! |
來源:農藥市場信息 2019-9-18 10:34:00 |
作為新一代的90后農藥人,恰逢建國70周年,筆者覺得有必要來代表我們這一代新農藥人寫點什么。我們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這70年農化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幸運地參與到這次農化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中。 一代又一代的農藥人創造了中國農化產業基本從無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和貿易國的奇跡。筆者相信經過未來30年,在建國100周年時,中國會由農藥生產大國真正成為農藥生產強國,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及專利產品。 筆者雖從事農化行業僅3年有余,但自2008年選擇植物保護專業至今已11年。雖未經歷建國后整個農化行業的變遷,但也通過和導師、前輩以及老農藥人的交流,對70年間我國農化行業、農藥貿易的整個變遷有了些許了解。 我國的農藥工業作為化工行業的一個縮影,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用了70年時間,從40年代末的僅有少量硫酸銅等無機農藥生產,到今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及出口國,這是每個農藥人的驕傲。2017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前半段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合成到復雜生產工藝,從高毒低效到低毒高效;而2017年以后我國農藥產業逐步由資源型轉變為集約型,由生產型轉變成研發型,由高能耗、高污染轉變為節能、對環境友好。 農藥國際貿易也和其他產品貿易一樣,伴隨著中國的逐步強大而高速發展。農藥貿易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作為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流通中的最后一環,更能表現出農化行業的變遷及國際競爭力。農藥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可以反映我國國力,是農化產業發達程度以及生產和研發能力的綜合體現。 近代中國農藥產業的發展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1930年,浙江植物病蟲防治所建立了藥劑研究室,這是最早的農藥研究機構,是我國現代合成農藥的起點。 1943年,中國首家農藥工廠在四川重慶市建立,產品為硫化砷、DDT和少部分植物源農藥。 1957年,天津農藥廠成立,是我國第一家有機磷殺蟲劑工廠。 1983年,我國禁止使用DDT和六六六,標志著有機氯類農藥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1994年,農藥出口首次大于進口。 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為農藥進出口貿易帶來了機遇。 2011年,農藥制劑出口量首次大于原藥出口量。 ……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不能脫離歷史事件單獨分析,結合史實,才能對行業發展進行全面立體地了解。 01、農化行業發展的第一個時間段是1912年民國建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我國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戰亂年代對全球工業發展的打擊是毀滅性的,雖然軍工高速發展,但整個世界農化行業的發展卻近乎停滯。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末期,由于1942年當時“廠礦內遷”的要求,當時的“陪都”重慶建立了首家農藥工廠。而同年美國的光化學煙霧事件也將化學污染帶入人們的視野中。 而在國際上,1945年Ciiba-Geigy公司實現了DDT產業化。故通常認為1945年是世界現代農藥的起點。 02、第二個時間段是1949年建國后至1983年,我國禁止六六六、DDT的生產和使用,代表著有機氯時代的終結。 這三十多年的時間是我國農化產業的起步階段,此階段的特點是農藥研究機構大量建立,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農藥高度依賴于進口,同時上世紀70年代也是我國農藥出口貿易的初步發展階段(除去1959~1961年三年天災人禍,糧食產量總體都保持著較快速的增長)。 1950年我國可以自主生產六六六,再到1957年天津農藥廠的建立,我國的有機氯農藥逐漸成熟,有機磷農藥也逐漸進入市場。當時在計劃經濟和物資極端匱乏的時代,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農藥自然是長期處于計劃供應、用量嚴重不足的狀態。建國初期,當時國際貿易60%以上來自于蘇聯老大哥和其他獨聯體國家,當然農藥產業也不例外。 在建國以后至60年代,我國的農藥工業和植物保護行業在科研、教育、產業研發方面開始井噴式的發展,北京農業大學、南開大學相繼開始培養農藥專業的研究生;沈陽化工研究院,各地省市化工研究單位也開始從事原藥仿制工作。這些第一批建立的科研單位以及培養的農藥人才,為我國農藥產業發展提供了最初的動力。 1970年代后,我國的農藥產量基本可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1960年代的發生的蝗蟲、螟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蚊蟲傳播的傳染病也得到了基本的控制。整個1970年代可以說是農藥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全國各地建立大大小小的農藥企業就有上百家,僅江蘇南通地區每個縣市都建有農藥廠;以六六六和DDT為主流的有機氯農藥年產量達到40萬噸,而且有機磷類農藥也逐漸成熟。 1970年代后,隨著我國對非洲援助計劃的提出和化工產業的發展,我國農藥出口貿易也開始出現,向非洲出口少量有機氯類殺蟲劑。 1983年國內停止了有機氯殺蟲劑六六六、DDT的生產,起因在于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爾遜《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提到,在南極企鵝體內也檢測到DDT和六六六的殘留,歐美發達國家紛紛限制使用六六六和DDT,而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也因六六六和DDT農殘超標造成了被退貨或銷毀的損失,并對我國國際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 當然我國也沒有全盤否定這兩個農藥品種,仍然保留了天津化工廠和揚州農藥廠用于出口非洲等地防治虐蚊的DDT(世界衛生組織允許使用)和沈陽化工廠、天津大沽化工廠林丹(六六六中高純度有效成分γ-體)的生產。 03、第三個時間段是1983年到2008年,有機氯時代結束,改革開放導致跨國農藥巨頭紛紛搶占中國市場。 低價優質的進口制劑引起了國內農藥銷售量降低,有實力的農藥企業不得不開始關注國際市場,利用非洲和東南亞等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殺出一條血路。其中1994年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一年我國農藥出口首次超越進口,實現彎道超車,自此中國農藥工業不斷發展,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轉守為攻,在國際市場占有的分額也不斷擴大。 在1980年代初期的“內憂”,主要由于有機氯殺蟲劑的禁用,造成了國內農藥市場的“真空”,1983年我國其他農藥品種的年總產量(90%以上為殺蟲劑),按100%有效成分計算只有13萬噸左右,而年用量要21萬~23萬噸,巨大的差值只能靠進口農藥來補充。而有機氯農藥的減產,導致氯氣無法消化,也影響了氯堿工業中燒堿的產量。 “引進來”,并非只擴大農藥進口貿易。早在1978年,化工部就組織了氯堿及農藥中間體的生產技術考察團,時值中美建交,此次考察歐美發達國家,正是為了尋找替代六六六、DDT的有機磷類及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在依賴進口農藥的同時,國家也上馬了數十個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生產項目,主要集中在殺螟硫磷、久效磷、涕滅威、敵百蟲、擬除蟲菊酯等,投入資金10億元以上,國家經貿委每年出資達1.5億元,支持農藥產業的建設。1986年,我國殺蟲劑年產量就達到了18萬噸,基本完成了農藥產業的更新換代。 自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極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藥的使用量快速增長,自1978年的10多萬噸達到1983年的33萬噸,五年間增長了三倍多。時值中美蜜月期,跨國企業也紛紛進入中國:杜邦于1984年設立北京辦事處,于1988年在深圳注冊成立“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陶氏公司于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即1979年進入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拉動大量低價、優質的進口農藥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隨著市場的擠壓,這促使我國一批最先發展起來的農藥企業去關注國際市場,我國農藥使用量和年產量在1990年代開始高速發展,1995年年產量達到34.9萬噸,1997年達到39.45萬噸,1999年達到42.6萬噸。農藥產量和質量的不斷攀升不僅滿足了國內農業的需求,限制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而且農藥國際貿易也開始高速發展。1994年農藥出口額首次超過進口額,標志著我國完成了農藥完全自給,由輸入型向輸出型的轉變。 2001年我國加入WTO,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也使我國農藥行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雖然農藥產量自1990年代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但2001年,國內農藥化學工業銷售總額為260.4億人民幣,僅相當于一個中型跨國公司的年度銷售額;而且國內化工產業工藝路線并不成熟,生產效率低。當時我國2000噸/年原藥生產廠家不足200家,農藥產量在5000噸以上的企業只有14家,產量達到1萬噸以上的只有4家;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國產農藥不管是企業規模還是市場份額,仍然和發達國家有著懸殊的差距。那時我國化工產業仍然處于“資源消耗型生產”的快速發展期,到了2009年我國的農藥產量更是超過了200萬噸。 2001年后,農藥的進出口貿易活躍,且越來越趨于成熟,農藥迭代速度也不斷加快。2005年1~10月份,中國農藥出口量達35.55萬噸,同比增長11.5%。其中,殺蟲劑增長6.2%,殺菌劑增長20.6%,除草劑增長12.7%,草甘膦是最大出口品種。由此可以看出,入世后農藥產品更加多元化,高效低毒農藥的需求量不斷提升。 其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我國的小麥、大豆、米、棉花等農產品是農藥的主要市場,入世后國外大量具有價格優勢的大田作物對我國農產品沖擊較大,農民利潤微薄,從而減少農藥投入。我國具有優勢的油料、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藥材等農產品種植收益較高,而且在入世后由于有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深受歡迎,農民收益高,相應農藥市場較為樂觀。但此類產品由于出口的需要,迫切需要低毒、低殘留的產品,需要優質的殺蟲劑和殺菌劑保證農產品品質。此時由于人工工資的升高,除草劑使用量也大幅增加。 第二,由于入世后對低毒、低殘留農藥緊迫的需求,我國的農藥進口量也開始大幅增加,以2005年1~10月為例,中國農藥進口總量為3.0萬噸,同比增長26.4%。國內農藥生產以供給國內市場為主,國際貿易消化剩余產能,以進口制劑作為高端農產品市場的補充,這樣的整體農藥供給形勢一直持續至今。 04、第四個時間段是2008年至2017年。 2006年我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農藥生產國,此階段我國農藥產能嚴重過剩,從2009年的200多萬噸到2013年突破300萬噸,而后到2016年又達到377.8萬噸,從100萬噸到200萬噸僅用了4年時間。我國農藥產業井噴式的發展得益于政策的指引以及1980年代到1990年代建立的扎實的化工產業基礎。在國際方面的東風則來源于專利農藥集中過保護期,多數產業逐步轉移至中國,產能得到釋放。此階段我國農藥產業進入較為成熟的新的發展周期,新產品依賴于國外過保護專利,且具有成熟的原藥和制劑研發能力,因此能在第一時間上量。這個期間農藥行業的主要特點是產量大、企業多。 根據中國農藥檢定所提供的數據,安徽中農縱橫農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分析報告中分析了我國2011年至2017年農藥進出口情況,自2014年出口量達到頂峰,而后又持續下降,總體保持較為平穩的態勢。這也表明以量取勝、價格為王的農藥出口貿易已經達到了市場飽和點,雖然國內產量不斷攀升,但出口量卻保持在一個理性的范圍內。這也側面反映了整個農藥產業供大于求,產能過剩的嚴重態勢。(見表1) 2011年是個重要的拐點,我國農藥制劑出口量首次大于原藥出口量,雖然制劑的總體出口金額仍然低于原藥出口金額,但其占據的比重逐年上漲。2018年,中國農藥出口金額80.72億美元,出口數量140.53萬噸,制劑出口量占65%。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政策引導,農藥制劑的出口退稅增加,以鼓勵制劑出口;另一方面在國內產能限制的情況下,制劑作為終端產品,具有更高的利潤率,對實現資源整合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雖然我國農藥產量倍速增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和出口國,但和鋼鐵產業一樣,也深受產能過剩的影響。據估計農藥行業的產能峰值達到650萬噸以上,而開工率僅僅達到50%左右,相較于正常生產情況下80%以上的開工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由于國內市場的飽和,出口和改革是促進我國農藥產業發展的兩個引擎。 05、第五個時間段是2017年至今。 自2017年起農化產業正在經歷著從內向外,從下而上的改革。2016年停用百草枯,“2020年我國農藥、化肥零增長”的提出,倒逼農化行業由生產型向研發型轉變,使產業更加集中。環保和安全將是未來農化行業實現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提質減量”將是農化行業改革的必然趨勢。 自2017年年初,新的環保法案陸續出臺,如2018年1月1日出臺的《環境保護稅法》,這幾年的環保法規的趨勢是舊的法規不斷完善,新法規覆蓋面越來越全面,執行力度也不斷加大。環保壓力近兩年反復被提及,環保監察使得大量園區關停,以及企業停產限產。雖然部分原藥產品價格在2018年大幅上漲,但最終會穩定在一個較高水平,同時質量也會有較高提升。 另一個引起農化行業變化的就是供給側改革,2017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我國的農化企業一直存在著企業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后、研發投入低、以市場定產的問題。 通過供給側改革,要實現小企業的兼并重組、資源整合。《農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則將農藥產業發展目標明確為:到2020年,培育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2~3個,銷售額在5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5個,銷售額在2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30個,國內排名前20位的農藥企業集團的銷售額達到全國農藥總銷售額的70%以上。目標很明確,借鑒跨國巨頭的模式,打造全產業鏈農藥企業,用具有資源和產權優勢的產品去參與國際競爭。 農藥貿易方面,近幾年的趨勢是在所在國建立分公司,自主登記產品,在當地建立銷售團隊。由原先的以原藥、中間體和大包裝制劑貿易為主轉變為自主品牌產品的終端銷售。由傳統的銷售模式轉變為建立專業化的植保服務團隊,將賣產品轉變為產品和服務及解決方案打包銷售。 作為一個90后和新一輩的農藥人,筆者對農化產業70年的發展充滿自豪。我們從農化產業非常落后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從農藥部分依賴進口到每年向歐、美、日、澳大利亞、南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40萬~50萬噸農藥;從建國初期蝗蟲肆虐、糧食不能滿足需求到現在糧食完全能自給自足,農產品產量和消耗量全球第一,我們用了7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歷程。 筆者也對農化行業的未來充滿憧憬,隨著環境污染的治理,化工行業的日益成熟、壯大,筆者相信在未來的20年間,中國農化行業也會出現跨國巨擎,具有完整的產業鏈、研發、市場評估團隊,會有更多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化合物出現。中國從農藥生產大國轉變為農藥生產強國,未來可期。 |
![]() |
![]() |
相關閱讀 |
除草劑約占農藥總市場40%,吸引眾多行業人士關注 |
登記證已過期十幾年的氟胺氰菊酯為何會在葡萄農藥殘留檢測中出現? |
農藥原藥價格持續上漲,究竟什么時候才能結束?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