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鉀肥價格形成機制及未來鉀肥走勢分析 |
來源:農資導報 2019-11-30 8:53:00 |
我們所熟知的商品價值規(guī)律的表述是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的價值所決定的,受供求關系影響,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上下波動,但事實上,這個規(guī)律在某些產業(yè)上是失效的,更適合自由競爭的產業(yè),也不是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因為商業(yè)的本性是追逐利潤,實現利潤最大化,甚至實現壟斷利潤。筆者今天就鉀肥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探討,并對未來鉀肥的走勢展開分析。 鉀肥是資源性產品,全球鉀肥資源儲備中,加拿大占全球的46%,俄羅斯占35%,白俄羅斯占8%,呈現資源高度集中的狀況。 全球的主要鉀肥生產商主要為白俄羅斯的BPC、俄羅斯的烏拉爾、北美聯(lián)盟Nutrien、德國的K+S、智利的SQM、以色列的ICL、約旦的APC和中國的鹽湖鉀肥,這八家公司的鉀肥產量約占全球的80%、出口量的95%。 IFA預測:2018至2023年間有望形成800萬噸K2O產能增量,新增產能中除烏茲別克斯坦和俄羅斯歐化外,依然是上面幾家公司擴產。在2018至 2023年期間,預計年度過剩大幅擴大,最終達到 940萬噸 K2O。 以上,我們可以概括全球鉀肥的主要特點是產能過剩,但集中度尤其是出口集中度很高。 那么是不是鉀肥就會出現價值規(guī)律所描述的現象,回歸到成本附近波動呢?如果回歸到成本附近,國內鹽湖鉀肥的毛利率高達50%以上,國際參照2016年的價格,那么鉀肥將仍有巨大的降價空間。在OPEC的案例上,筆者似乎找到了揭開鉀肥價格走勢的謎底。 OPEC的全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組織成員全是世界石油出口國。注意,OPEC并不是石油產量大國組織,因此,諸如美國、中國等石油生產大國并不在這個組織內。近年來,俄羅斯石油出口大增,因此形成了OPEC+的新結構,而OPEC也正在商討把另一個新增石油出口大國--巴西納入到OPEC的可能性。受到美國頁巖油快速發(fā)展的影響,2014年底OPEC開始放任油價下跌,WTI油價從最高的近100美元/桶跌到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不足30美元/桶。一方面頁巖油更多地是被用于美國的進口替代(非出口),具有運輸、稅費的成本優(yōu)勢,因此低油價下,頁巖油雖然受到了一定抑制,但沒有被打倒,另一方面,OPEC國家在低油價下,財政壓力巨大,不得不聯(lián)合非OPEC成員原油出口大國--俄羅斯減產,油價開始反彈,并恢復到當前WTI50——60美元/桶的區(qū)間。 2016年OPEC產量占原油全球產量的44%左右,出口的原油量占全球出口量的57%(加俄羅斯,占全球出口量的80%以上)。OPEC從打壓油價到聯(lián)合俄羅斯進行限產,說明OPEC放棄了通過打壓油價從而提升油價的努力。究其原因,一是用于本國消費的產能具有很強的成本競爭力(少了運費和進口關稅,美國頁巖油主要用于國內消費),很難被擊垮;二是出口占比集中度越高,以量換價的損失越大。 借助OPEC的案例,鉀肥的價格走勢就很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先從鉀肥的歷史走勢說起,以中國大合同鉀肥價格為例: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為350美元/噸、400美元/噸、470美元/噸、400美元/噸、305美元/噸、315美元/噸、219美元/噸、230美元/噸、290美元/噸,2019年大合同至今未簽,但印度的大合同價格為280美元/噸。 2013年7月之前,BPC聯(lián)盟和Conptex占據了鉀肥總產量的66.48%,通過限產保價和壟斷定價追求高額利潤,但也吸引了大量的資金涌入鉀肥行業(yè),從而沖擊壟斷定價體系。作為標志性事件,2013年7月俄羅斯鉀肥巨頭烏拉爾退出BPC聯(lián)盟,采取以價換量的銷售方式,鉀肥價格大幅下跌,2016年跌至谷底,后逐步回升。 鉀肥全球前七大企業(yè)掌握著80%以上的產能和幾乎所有的出口,集中度大大高于原油。鉀肥不涉及到國家層面和地緣政治的博弈,更多地體現的是企業(yè)的利益,在出口集中度如此之高的情況下,打價格戰(zhàn),類似于原油,一是降價并不能消滅對手(其它國家產能更多地是以自身消費為主,想通過價格打垮類似中國鹽湖鉀肥這樣的生產企業(yè)幾乎不可能實現),二是銷量并不能得到提升,自身效益反而受損很大。重蹈原油覆轍,鉀肥從2016年的最低點后219美元/噸反彈到2018年的290美元/噸。雖然鉀肥行業(yè)沒有臺面上的類OPEC組織,也為反壟斷法所不容,但這涉及到企業(yè)的巨大利益,臺下的一致性行動必然存在,因此出現了大合同談判一家主談,其它家跟隨的狀況。 基于原油的實踐,我們看到OPEC+俄羅斯是基于合理的區(qū)間進行調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油價。追求高油價,必然造成抑制消費,經濟減速,并給新能源和頁巖油帶來機會。 鉀肥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追求過高的價格必然造成需求下降和吸引新的市場參與者,最終帶來大幅降價的風險,因此,考慮到鉀肥的集中度和避免未來產能大幅增加的風險,鉀肥行業(yè)必然會設法達到均衡價格:農業(yè)下游的消費可以接受的同時追求適當的利潤,避免吸引大量的資金進入鉀肥行業(yè)。 鉀肥這種均衡價格可能通過以下機制來實現:每年價格的錨將是印度或中國的大合同價格;在大合同談判之前,主要鉀肥企業(yè)會通過限產或停供等措施來確保大合同目標價格的實現;大合同確定后,其它企業(yè)跟進,并在其余地區(qū)高于大合同價格;在大合同執(zhí)行的尾期,非大合同的市場化價格根據當年的農業(yè)需求狀況或上漲或下跌;主要出口鉀肥生產企業(yè)根據價格調整產量(OPEC是通過產量調整價格)。 事實上,第四季度,前述幾家依賴出口的國際鉀肥公司分別宣布減產,具體減產計劃如下:Nutrien70萬噸,美盛60萬噸,BPC50萬噸,烏拉爾35萬噸,K+S30萬噸,ICL18萬噸。相比于2016年的219美元/噸的價格,幾大巨頭同時減產說明限產并不是因為成本因素,而是新的價格聯(lián)盟已經形成。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鉀肥進口國,基于其特殊的化肥政策,完全有可能成為全球鉀肥價格的定價錨,從而衍生出新的一種解決產銷平衡的方法——用價格目標來調控產量,從而實現產銷平衡。 國內鉀肥港口庫存大大高于歷史同期水平,過高的庫存給市場帶來悲觀的預期,從而抑制了去庫存速度。中國是全球第三大鉀肥進口國,中國大合同遲遲不能簽訂給國際市場造成了壓力,但可能的結果是更大幅度地限產,而不是降價。 根據以上的分析,筆者判斷,中國如果簽訂鉀肥大合同,很難低于印度的價格。中國對進口鉀肥的依賴度高達50%,進口價格決定國內價格。基于印度大合同的價格,國內價格已經倒掛進口價格,因此筆者判斷鉀肥價格已經筑底。 |
![]() |
![]() |
相關閱讀 |
二銨大打價格之戰(zhàn),市場呈現白熱化局勢 |
“氣荒”拉大尿素缺口,尿素迎來新一輪漲價潮! |
國家產品結構調整,新型肥料發(fā)展迅猛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guī)?/a>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