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綠蝽的為害癥狀、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
來源:網絡 2020-4-1 14:51:00 |
水稻稻綠蝽又名盜青蝽、綠蝽等,在全國各種植產區均有分布,嚴重時能夠造成減產70%。因此,農戶們應該提前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本文為大家總結了水稻稻綠蝽的為害癥狀、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供農戶們參考。 為害癥狀: 主要以成蟲和若蟲為害,刺吸煙株頂部嫩葉、嫩莖,造成葉片出現水漬狀萎蔫,繼而干枯,為害嚴重時可導致上部葉片或煙株頂梢萎蔫。 形態特征: 成蟲;分全綠型、點斑型、黃肩型和綜合型4種,全綠型為代表型,體、足全鮮綠色,觸角第三節末及四、五節端半部黑色,其余青綠色,小盾片末端狹圓,基緣有3個小白點,兩側外各有1個小黑點。卵:圓桶形,初產黃白色,后轉紅褐色,頂端有蓋,周緣白色。若蟲:共5齡,四齡若蟲頭部有倒T型黑斑,翅芽明顯,五齡若蟲出現單眼,翅芽伸達第三腹節,前胸與翅芽散生黑色斑點。 發生規律: 1、稻綠蝽在浙江地區每年發生1代,在湖北江漢平原地區每年發生2~3代,在廣東地區每年發生3~4代。主要以成蟲在房屋瓦下及田間土隙和枯枝落葉下越冬。第二年3、4月份,越冬成蟲陸續飛出,在附近的早稻、玉米、花生、豆類、芝麻等作物上產卵,第一代若蟲在這些作物上為害。當水稻抽穗揚花至乳熟時期,第一代成蟲和第二代若蟲集中為害稻穗。水稻黃熟以后,又轉移到花生、芝麻等作物上繼續為害。 2、稻綠蝽食性雖雜,但喜集于作物開花和結實初期危害,成蟲多在白天交配,晩間產卵,卵多產于葉背。齊整地排列成2~6行,一行卵塊共有卵30~70粒,若蟲孵化后,先群集于卵殼附近,到2齡后逐漸分散,除陽光強烈氣溫高時移至稻株基部外,均集中危害作物的穗部。 3、稻綠蝽的初孵若蟲群集于卵殼上,不食不動,2齡開始取食,群集為害,3齡開始分散為害,具假死性。 防治方法: 1、清除稻田四周雜草,減少蟲源。 2、設法保護溝卵蜂、蝽卵金小蜂、小花蝽、大食蟲虻、捕食性蜘蛛等蝽象類的寄生性捕食性天敵,利用天敵抑制蝽象生物種群數量上升。 3、在低齡若蟲發生盛期,尤其是若蟲盛發高峰期,群集在卵殼附近尚未分散時噴藥防治,效果較好。可選用乙基多殺菌素、溴氰蟲酰胺、阿維菌素、溴氰菊酯、啶蟲脒、呋蟲胺等藥劑。輪換用藥,并注意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確保稻米品質。 |
相關閱讀 |
番木瓜白星病為害癥狀有哪些?農戶們該怎么防治? |
細菌性病害有哪些,防治藥劑怎么選?一篇文章說明白 |
溫室甘藍分苗定植有注意的事項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