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豆角銹病該如何應對?具體措施有哪些? |
來源:網絡 2020-8-11 14:46:00 |
豆角銹病是為害豆角的一種重要病害,在各地均有分布,嚴重影響了豆角的品質及產量。那么,農戶們該如何應對豆角銹病呢?本文將就此為大家做詳細的總結,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應對該病害。 受害癥狀: 1、豆角葉片受害癥狀:銹病發病初期葉片的病斑黃綠色,圓形,微凹,后漸為褐色的圓形病斑,直徑1.3~4毫米,有黃綠色暈環,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點,最后褐色部分脫落,形成穿孔。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背面有銹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黃白至淡黃褐色的粗絨狀霉。當春播植株現蕾或初花時,近地面的成熟葉先發病,逐步向上蔓延。夏孢子堆葉兩面生,近圓形,初為白色小皰斑,漸為灰褐色,成熟后多從頂部破裂,散出紅褐色粉狀的夏孢子。條件適合時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葉上夏孢子堆有或無黃暈,也能產生淺褐色具深褐邊緣的枯斑,單個枯斑圓形或近圓形,初青枯色失水狀,自然情況下不破裂穿孔,多個枯斑相連常為不定形。在變淡及發黃的葉上,夏孢子堆周圍綠色,形成綠島。其中以具黃暈的癥狀最為普遍。 2、豆角葉脈、葉柄及蔓莖受害癥狀:銹病病斑初期為梭形或近梭形條狀,稍隆起,褪綠,水漬感,在蔓莖上有時出現縱裂,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點。蔓莖、葉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為近圓形或短條狀,也可圍生一圈長圓形的次生夏孢子堆。隨著植株衰老或天氣轉涼,夏孢子堆轉變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狀的冬孢子。 發生規律: 北方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萌發時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銹子腔階段,產生的銹孢子侵染菜豆并形成疤狀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進行再感染,病害得以蔓延擴大,深秋產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季,成為本病的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輾轉傳播蔓延。北方該病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尤其是葉面結露及葉面上的水滴是銹菌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先決條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15-24℃,10-30℃均可萌發,其中以16-22℃最適。日均溫24.5℃,相對濕度84%,潛育期9-12天。菜豆進入開花結莢期,氣溫20℃左右,高濕晝夜溫差大級結露持續時間長此病易流行,苗期不發病,秋播菜豆及連作地發病重。南方一些地區春植常較秋植發病重。 防治方法: 豆角銹病的防治應采取以農業防治為中心,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一)選用抗病品種。不同品種之間的抗性差異明顯,利用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措施。 (二)農業防治。避免連作,合理密植。科學澆水,及時排除積水,降低田間濕度。配方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及時摘除病葉,防止病菌擴展蔓延,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等栽培管理措施,都有助于減少田間菌源數量。 (三)化學防治。 噴施藥劑是控制銹病大面積流行的主要手段之一。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藥防治。可選用多硫懸浮劑、氟硅唑、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氟菌肟菌酯等藥劑。 |
![]() |
![]() |
相關閱讀 |
油菜黑脛病有哪些癥狀?農戶們該如何應對? |
茄子菌核病的發病特點及防治法 |
有機馬鈴薯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