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有機馬鈴薯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7-12 10:54:00
    

    馬鈴薯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隨著其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馬鈴薯病蟲害問題也日益嚴重。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馬鈴薯病蟲害的癥狀、發病規律及防治技術等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種植馬鈴薯。

有機馬鈴薯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一、有機馬鈴薯病害及防治

    (一)晚疫病

    晚疫病是馬鈴薯發生普遍且為害嚴重的一種真菌性病害,一般年份株發病率超過50%,嚴重時達100%。葉片、地上莖、地下塊莖均能受害,一般在開花前后出現癥狀。

    1.為害癥狀

    病害發生初期,最先在葉尖和葉緣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后擴大變為褐色,并迅速擴至整個葉片,最后通過葉柄傳播到莖,使馬鈴薯整個植株成焦黑狀。薯塊受害,下層薯肉先變為褐色,慢慢向四周擴大,最后爛掉,發出惡臭味。

    2.病原及發病規律

    晚疫病病原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 Mont.de Bary,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喜日暖夜涼高濕環境,多雨年份或溫暖多霧時發生重。菌絲生長適溫20~23℃,孢子囊形成適溫19~22℃,10~13℃形成游動孢子,溫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發,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對濕度高。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菌薯塊,導致不發芽或發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致該病由點到面,迅速蔓延擴大。病葉上的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灌溉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形成病薯,成為翌年主要侵染源。

    3.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1)選用抗病品種;(2)播種前精選表面光滑、無病斑、無損傷的健康薯塊,剔除帶毒、帶病蟲的薯塊,盡量選用脫毒小薯塊,減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塊、春化等過程中,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有條件的要建立無病留種地,進行無病留種;(3)加強檢疫檢驗,嚴禁從疫區或病區調入種薯;(4)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早播,選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塊栽植,降低田間濕度,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5)輪作換茬可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蠶豆等禾本科、豆科作物實行2 ~ 3年以上的輪作,或與高稈作物間作,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

    藥劑防治:發病前用12%松脂酸銅乳油800倍液進行噴霧,間隔10-15天,連續2-3次。

    (二)早疫病

    1.為害癥狀

    早疫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葉柄,也可侵染塊莖,發生較晚疫病早,病株率一般在30% ~ 60%。植株下部老葉先發病,逐漸向上蔓延,最初在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后擴展成卵圓形,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接成不規則形狀,葉片最后脫落枯死。莖、葉柄受害常發生在分枝處,病斑同葉部的基本相似。塊莖受害時,表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界限明顯,皮下組織淺褐色。

    2.病原菌及發病規律

    病原菌為茄鏈格屬Aherrnariasolani  Eii.et Mart.Jones et Grout.Marti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一般氣溫在25 ~ 28℃、相對濕度80%以上,或連續陰雨天,病情發展最快。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6~28℃,當葉上有結露或水滴,溫度適宜,分生孢子經35~45分鐘即萌發,從葉面氣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潛育期2-3天。瘠薄地塊及肥力不足田發病重。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殘體或帶病薯塊上越冬,翌年種薯發芽病菌即開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擴大。病菌易侵染老葉片,遇有小到中雨或連續陰雨或濕度高于70%,該病易發生和流行。

    3.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1)選用早熟耐病品種,適當提早收獲;(2)選擇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塊種植,增施有機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輪作倒茬,馬鈴薯應實行與非茄科作物三年輪作制;(4)加強田間管理,要實行高壟栽培,合理施肥,定植緩苗后要及時封壟,促進新根發生。溫室內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加強通風透光管理。結果期要定期摘除下部病葉,深埋或燒毀,以減少傳病的機會。

    藥劑防治:(1)發病前用12%松脂酸銅乳油800倍液進行噴霧,間隔10-15天,連續2-3次;(2)發病前期用哈茨木霉菌葉部型300倍液進行噴霧,5天使用一次,連續使用2-3次。

有機馬鈴薯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三)粉痂病

    1.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塊莖及根部,有時莖也可染病。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外圍有半透明的暈環,后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為直徑3~5mm不等的"皰斑",其表皮尚未破裂,為粉痂的"封閉皰"階段。后隨病情的發展,“皰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組織現桔紅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狀物(孢子囊 <https://baike.so.com/doc/6199873-6413136.html>球),"皰斑"下陷呈火山口狀,外圍有木栓質暈環,為粉痂的"開放皰"階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側長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

    2.病原菌及發病規律

    病原菌為馬鈴薯粉痂菌,屬鞭毛菌亞門真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種薯內或隨病殘物遺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病害的遠距離傳播靠種薯的調運;田間近距離傳播則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當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靜止后成為變形體,從根毛、皮孔或傷口侵入寄主;變形體在寄主細胞內發育,分裂為多核的原生質團;到生長后期,原生質團又分化為單核的休眠孢子囊,并集結為海綿狀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滿寄主細胞內。病組織崩解后,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壤濕度90%左右,土溫18~20℃,土壤pH4.7~5.4,適于病菌發育,因而發病也重。一般雨量多、夏季較涼爽的年份易發病。本病發生的輕重主要取決于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數量,田間再侵染即使發生也不重要。

    3.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對病區種薯嚴加封鎖,禁止外調;(2)病區實行5年以上輪作;(3)選留無病種薯,把好收獲、貯藏、播種關,剔除病薯;(4)增施基肥或磷鉀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 <https://baike.so.com/doc/133613-141156.html>,改變土壤ph值;(5)加強田間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傳播蔓延。

    藥劑防治:播種時用哈茨木霉菌根部型拌種后再播種,150kg種薯用200g哈茨木霉菌根部型拌種。

有機馬鈴薯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四)二十八星瓢蟲

    1.為害癥狀

    以成蟲、幼蟲聚集在葉片背面咬食葉肉危害,可將葉片吃成穿孔,將整個馬鈴薯葉子吃光,嚴重時葉片只剩粗大的網狀葉脈,使植株干枯。雨日多、雨量適宜、氣溫在18 ~ 20℃時,二十八星瓢蟲發生為害重。

    2.發生規律

    一般于5月開始活動,6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第一代幼蟲為害期,7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為第一代成蟲羽化盛期,8月中旬為第二代幼蟲為害盛期,8月下旬開始化蛹,羽化的成蟲自9月中旬開始尋求越冬場所,10月上旬開始越冬。成蟲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最為活躍,午前多在葉背取食,下午4時后轉向葉面取食。

    3.防治方法

    (1)0.3%印楝素乳油600倍葉面噴霧;(2)蘇云金桿菌葉面噴霧;(3)此蟲產卵集中成群,顏色鮮艷,極易發現,可人工摘除卵塊。

有機馬鈴薯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五)蚜蟲

    1.為害癥狀

    蚜蟲主要是馬鈴薯吸食葉片內養分危害,造成葉片卷皺發黃,影響產量,同時也是馬鈴薯病毒病的傳毒介體昆蟲,可傳播多種馬鈴薯病毒,給馬鈴薯生產帶來很大的損失。在馬鈴薯現蕾期后,蚜蟲常聚集嫩葉背面吸取葉片汁液,使葉片變形皺縮,抑制頂芽和分枝生長。

    2.發生規律

    蚜蟲繁殖力強,在氣溫15 ~ 25℃、相對濕度低于70%時,最易流行危害。其生活史屬全周期遷移式,即該蟲可營孤雌生殖與兩性生殖交替的繁殖方式,并具有季節性的寄主轉換習性,可在冬寄主與夏寄主上往返遷移危害。但在溫室內及溫暖的南方地區,該蟲終年營孤雌生殖,且無明顯的越冬滯育現象,年發生世代多達30代以上。

    3.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白天利用蚜蟲趨黃色的特性,用綠真1號粘蟲板粘殺蚜蟲,也可利用蚜蟲對銀灰色有負趨性的特性,在有蚜蟲的地方掛銀灰色或覆蓋銀灰膜驅蚜。

    生物防治:利用害蟲天敵防治,如通過保護利用七星瓢蟲、食蚜蠅等捕食性天敵來防治蚜蟲;

    藥劑防治:(1)拜沃95%礦物油乳油200倍液均勻噴施,7—10天用一次;(2)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葉面噴霧;(3)0.5%苦參堿可溶液劑400-600倍液葉面噴霧。

    (六)地下害蟲

    為害馬鈴薯的地下害蟲主要有地老虎、金針蟲、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咬食或鉆蛀馬鈴薯的地下嫩根、地下莖和塊莖,使地上莖營養水分供應不上而枯死,造成斷株、斷壟。塊莖被鉆蛀后,導致品質變劣或引起腐爛,使馬鈴薯失去商品價值,致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

    物理防治:夜間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地老虎、金針蟲、叩頭蟲、螻蛄等趨光性害蟲。此外,螻蛄對馬糞有趨性,將新鮮馬糞在薯田中堆成小堆或放置坑中,可誘集捕殺。地老虎對泡桐葉片具有趨性,晚上在地里防治泡桐樹葉,清晨去翻泡桐樹葉,撿拾地老虎幼蟲。采取這些措施可降低田間病蟲基數,減少病蟲危害。

    藥劑防治:播種期使用150億孢子/克球孢白僵菌500-1000g/畝,播種后使用150億孢子/克球孢白僵菌1000-2000g/畝。使用前,將白僵菌與細土或沙混勻,或與草木灰、谷殼、麥麩等混勻,進行溝施、穴施或撒施于作物根部四周。

相關閱讀
平菇產生的畸形原因及預防措施總結
初春蔬菜補鈣要點
大白菜施肥選什么肥料?具體施肥方法有哪些?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