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預計發生面積8億畝次,小麥病蟲害防治推薦這些農藥! |
來源:農資導報農藥 2021-3-12 9:26:00 |
預計2021年全國小麥春季主要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8億畝次,重于上年。其中,小麥條銹病全國發生面積6000萬畝,小麥赤霉病全國發生面積9000萬畝,蚜蟲全國發生面積2億畝次。 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主攻對象,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兼顧,綜合防治。 (一)返青拔節期。以防治條銹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為重點,挑治苗期蚜蟲和麥蜘蛛。 對小麥條銹病,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丙環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丙唑·戊唑醇等。 當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可選用戊唑醇、丙環唑、烯唑醇、噻呋酰胺、井岡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岡·蠟芽菌等進行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發生區,由于登記在莖基腐病上的農藥較少,可選用氟唑菌酰羥胺、噻呋酰胺、氰烯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環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防治鐮刀菌的藥劑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將藥液噴淋在麥株莖基部,以確保防治效果。麥蜘蛛早期可通過保護利用天敵控制,當平均33厘米行長螨量達200頭以上時,即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馬拉·辛硫磷、聯苯·三唑磷等藥劑噴霧防治,同時可通過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農業措施,降低田間蟲量。苗期蚜蟲當蚜量達到百株500頭以上時,應進行重點挑治。 (二)抽穗揚花期。以預防小麥赤霉病、控制吸漿蟲為主,兼顧銹病、白粉病。 對長江中下游和黃淮等小麥赤霉病常年流行區,首次施藥時間應提前至破口期;藥劑品種可選用氰烯菌酯、咪鮮胺、戊唑醇、氟環唑、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蠟芽菌等;在赤霉病重發區,可選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丙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等新藥,要保證足夠的農藥有效成分使用量,施藥后3—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如遇適合病害流行的連續陰雨天氣,應隔5—7天再用藥防治1—2次,以確保防治效果。對多菌靈抗性高的地區,應停止使用苯丙咪唑類藥劑,提倡輪換用藥和混合用藥。 對小麥吸漿蟲,應重點做好抽穗期的成蟲防治。在孕穗初期當早晨或傍晚手扒麥壟看到1—2頭成蟲在飛時,應及時選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蟲啉、呋蟲胺等在小麥上登記的殺蟲劑進行防治,重發區間隔3天連續用藥2次,以確保效果。 此期還應繼續加強小麥條銹病查治,延緩擴散蔓延,減輕田間危害程度。對小麥白粉病可以結合防治條銹病、赤霉病進行兼治,或當田間病葉率達10%時,選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等進行防治,嚴重發生田,應隔7—10天再噴1次。 (三)灌漿成熟期。 當田間百穗蚜量達800頭以上,益害比(天敵:蚜蟲)低于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氟啶蟲胺腈、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參堿、耳霉菌等藥劑噴霧防治。有條件的地區,提倡釋放蚜繭蜂等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當穗期病害仍需防治時,可結合小麥“一噴三防”,實施殺蟲劑、殺菌劑和生長調節劑等科學混用,綜合控制。中后期“一噴三防”常用殺蟲劑有,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苦參堿等。其中,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低毒有機磷農藥合理混配噴施。常用殺菌劑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甲基硫菌靈、氰烯菌酯、蠟質芽孢桿菌、井岡霉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同時,結合小麥中后期和長勢可選用免疫誘抗劑、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等促進灌漿成熟,防止早衰。 |
相關閱讀 |
拜耳新型殺蟲劑或將在美登記 |
近期下雨頻繁,雨前雨停間歇打藥是防治小麥赤霉病關鍵 |
,菏澤市農業局公布了222家菏澤市劇毒、高毒、高風險農藥定點經營單位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