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下鄉走訪過程中發現,有些農民在農藥使用過程中,因為用水環節不合理而出現了少許問題,極大限度地制約了病蟲草害的防治效果。鑒于此,現將關于農民在施藥過程中的用水配制藥液的情況,做一下簡單分享。
因為農藥一般主要酸性和堿性居多,所以首先從藥效方面來講,選取的最好以中性水為主,這樣的話,從而避免了因為錯用水而與藥物酸堿性引起中和從而降低藥效。按照上述原則考慮,如果在配藥前稍加注意就能提高藥效。
那么,在實際的生活中從施藥用水的角度來講,存在那些危害?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從農民最方便的田間用水出發。為了省事,有些農民直接從河內、池塘、田間水渠中取水來配制農藥。殊不知,這樣的弊端不少。一方面用的為活水,該水中含有的雜質或不溶物較多,用這樣的水來配藥,不僅破壞藥液的懸浮性而產生沉淀,大大降低農藥的效果,另外因為活水中漂浮的雜物較多,容易堵塞噴霧器的噴頭。
其次,在炎熱夏季午后,有的農民在零售商購買藥后順便從其井下抽水,隨后直接配藥施用。這樣由于地面溫度較高,剛從地下抽取的水溫度較低,用這樣的水配制的藥液一方面當母液倒入水罐后出現瞬間冷卻(比如乳油、水乳劑微乳劑液態類藥劑)和結塊(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等固態粉狀類藥劑)現象,造成藥劑溶解不徹底、不均勻,從而噴施在作物的葉面或果面出現藥劑量不均勻和不準確,影響效果和浪費成本;另一方面,在高溫高濕或連陰天氣狀況下,噴施這種藥液極易出現因為試噴藥量的不均勻和濃度不一而造成的藥害現象,比如有機磷類農藥最容易出現。
同時,國內地域遼闊,各地地下水的酸堿度和硬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一般南方偏中酸性;而在北方,主要以堿性為主。在西北部分地域地下水的硬度更是嚴重超標,如果用這樣的水配制農藥進行噴施的話,即使在其他條件相同的狀況下,藥效也要降低20%~30%。因為水的硬度和偏堿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對配制水乳液或懸浮液農藥乳化性,所以對作物的藥效有一定的影響。
從提高藥效、對作物安全性方面考慮,使用者不妨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途徑進行水質的改變和調節:
1.盡量用軟水。也就是下雨我們收集的水質進行農藥藥液的配制,這種水既無雜質同時酸堿度適中,是進行農藥施藥配制藥液的最好的水種。
2.在夏季,我們可以在施藥前幾天將地下水抽取并在陽光下進行曝曬12小時以上,一方面調節溫度,另一方面是對硬度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
3.配制母液時,盡量用中度水或軟水進行配制,使藥劑得到最大的溶解和乳化,從而達到提高藥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