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行業的“中醫派”和“西醫派”之爭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4-1 10:20:00 |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消費者對于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農作物種植時的化肥、農藥使用開始成為農業行業人員關注的焦點。由此,農藥行業的“中醫派”和“西醫派”之爭也開始逐漸凸顯出來。 通俗來講,就像人餓了要吃飯,生病要吃藥一樣,作物生長靠肥料,有了病蟲草害就要打藥。因此,就像人看病有中西醫兩種選擇一樣,對于作物的“吃藥”問題,同樣存在著“中醫派”和“西醫派”之爭。隨著農業觀光旅游的熱潮到來,許多消費者去采摘果蔬,經常會聽到“我們的草莓不用化肥、不打農藥,是有機的”諸如此類的所謂“中醫”之言。而一些崇尚“西醫”理論的人來說,就會認為不用化肥農藥,產量低,見效慢,病蟲害嚴重,產品價格貴的結論。 以上認識不能說不對,都是在個人實踐基礎上獲得的,但可以說并沒有用發展的、辯證的思維來加深認識。無論是崇尚“中醫之道”,還是信奉“西醫之術”,還是采取“中西醫結合”,殊途同歸,都是在尋求優質安全農產品的農資投入之道。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標準就是把投入標準細化為可操作的“配方”和“藥方”。大眾對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妖魔化,關鍵不是化肥和農藥自身的問題,而是“基層作物醫生”在開藥的時候,劑量用超了,帶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投入過量導致農產品質量偏低和價格過高。類比來講:食物“吃撐”、藥物“濫用”,“孩子”還能好好生長嗎? 對于處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效關鍵期的中國農業來說,在農技推廣體系還未實現全覆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還未完全成為主力軍的階段,徐江老人和他所代表的農資人群體實際上擔當起了“基層作物醫生”的角色。就像藥店的藥劑師,也會給顧客提出買藥的處方建議,實際上就是在行醫,深究他們的資質或者能力則是另一個話題了。因此,要實現農業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吃得健康和安全的需求,農資人是應該也必須重視起來的一支力量。 當國家啟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后,一些傳統農資人對行業發展大唱“哀歌”,卻沒有看到所蘊含的巨大機會。這其實給了農資人從“賣藥”向“行醫”轉變的空間,真正深入到田間地頭,根據作物的營養所需和病情特點,配以合適的“食療”、“藥方”,以更加精湛的“醫術”,贏得農民的信任,到那時,沿街叫賣的“藥販子”、“肥騙子”就會真正成為時代記憶了。 以徐老的實踐來看,在“化肥農藥零增長”的大背景下,作為主打“中藥”牌的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必然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但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首先,政策要跟上,除了對生物肥藥企業采取政策傾斜,開辟專門的生物肥、生物藥或藥肥合一的認定通道,更要給使用生物藥、肥的農產品訂立標準,以實現優質優價?蒲幸皯眯Ч迸c“機理解釋”并重,不僅要“用著好”更要“說清為啥用著好”。農資人“行醫”要先醫再藥,不僅僅是為了賣產品,更重要的是通過診斷給出藥方,鉆研怎么把藥或肥進行組配,給農民提供一學就會的“傻瓜套餐”。 |
相關閱讀 |
2019年農藥登記產品數量明顯減少,未來一段時間預計不會大幅度增加 |
農化行業形成新四大巨頭格局,寡頭壟斷加劇 |
玉米大豆發現新害蟲,噴施農藥竟沒效果!到底怎么回事?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