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藥市場之亂象為何屢禁不止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14 10:50:00 |
農藥作為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為農業的增產增收保駕護航。同時農藥合理使用也關系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關系著人身安全。因此農藥的監管也格外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大眾的關注。為加強農藥監督管理,確保農藥產品質量,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農民、農產品消費者和農藥企業的合法權益,農業部每年都會組織開展兩次全國性農藥監督抽查工作。拿2015年抽查的官方數字來看,第一批抽查、檢測農藥樣品1086個,合格率為88.0%,第二次抽查、檢測農藥樣品1447個,合格率為82.3%。近年的檢查結果來看都不外乎有四個方面:一是標簽標明的有效成分未檢出。二是擅自添加其他農藥成分。三是有效成分含量不足。四是部分抽查產品的生產企業難以確定。處理意見大致為嚴查問題產品、嚴查違規企業,下架不合格產品等。國家監督抽查對經營的規范確實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近年來雖然不格產品有些新的趨勢,比如生物制劑明顯合格率低于其它類型,2015年第一批抽查的生物制劑中合格率僅為48.3%,第二批抽查的生物制劑中合格率為31.3%。但整體的合格率還是有所提高的。(2015年第一批比上年農藥監督抽查總體合格率(85.7%)提高了2.3個百分點)。 在產品特點上:一是單劑產品質量高于混劑產品。二是殺菌劑產品質量好于除草劑和殺蟲劑。三是大豆和小麥用藥產品質量高于其他作物用藥。四是生物農藥和煙劑農藥產品質量合格率偏低。當然呈顯這些特點是有其客觀原因的,只要真正做市場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近幾年農藥市場的競爭,常規產品、特別是單劑產品企業之間的差異化很難形成。只能靠價格來競爭,最終是價格越來越低。比如你的10%吡蟲啉,做過幾年農藥的都知道不管是經銷商還是零售終端都可以計算出其基本成本。你可以比別人貴個千兒八百的還有情可原,但如果差的太多就很難去說服渠道商。你說效果好、助劑優良等,可以與別人的20%的效果比較,但你要去做試驗才可能讓人看到結果到底會不會比別人的20%的好。所以這個過程其實是比較難的,而復配制劑各個廠家的配比就有可能不同,加上中間本來的是有空間的,比如4.5%的阿維吡蟲啉(阿維0.5%),那么就有可能把阿維取掉換上相對便宜的功夫,或者減少阿維含量等。這也就是為什么單劑的質量會好于混劑。其二、殺菌劑農民相對的預防意識要明顯高于殺蟲與除草,而殺菌劑除部分治療外還有一大部分為保護劑,而保護劑的效果相對難以衡量,而除草與殺蟲劑可是拼真功夫的,效果不好一兩天就會表現出來。那么為了讓除草劑和殺蟲劑效果能滿足農民需求,嘿嘿,這個就不多說了。其三、大豆和小麥登記的產品主要以除草劑類為主,殺蟲劑和殺菌劑如果效果不好,最多賠點小錢,而除草劑一旦把作物打死了,那可是吃不了兜著走的,還是省省心吧。生物農藥類由于本來部分原藥來源就比如少,生物農藥和煙劑檢測也不方便,還有就是生物制劑速度相對慢。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哈哈,掛羊頭賣狗肉也就不足為奇了。(別怪我這個人愛說實話,不說實話憋得慌)其實,這些都是能拿到桌面子上來說的。還有一些潛在的現象卻又如何去制止呢?(要罵你就罵吧,凡正我已經說出來了) 使用之亂象 農產品的安全,除了生產使用合格的農藥,而正確科學的使用農藥更尤為重要。特別是一些危害到人身安全且國家明令禁止或限用的產品更應高度重視。農業部2013年2032號公告稱自2013年12月31日起,撤銷福美胂和福美甲胂的農藥登記證,自2015年12月31日起,禁止福美胂和福美甲胂在國內銷售和使用。農業部2015年第2289號公告稱自2015年10月1日起,撤銷殺撲磷在柑橘樹上的登記,禁止殺撲磷在柑橘樹上使用。筆者近期走訪A市場,在某果區依然會看到有部分店面有售。農民前來購買。事后詢問到這個不是禁了嗎、怎么你這還有賣,農民還再買?有的回答說是農戶找,有的說不太清楚。而詢問農民這個禁用了,不讓使用了知道嗎?多數是不知道的,還有的說這個用習慣了,便宜好用。看來市場的規范及政策宣導從上到下還需要個過程。當然我們不能指望著農民會主動提高覺悟,是高毒、對環境有害就不用。農民是真正的農藥消費者,但卻基本上不懂農藥。如同我們普通人去醫藥店賣藥是一樣的,都是聽藥店人員的介紹。即使OTC藥品直接指明購買的比例也不算太高,更別說處方藥了。那么如此來看,不能怪農民亂用藥了,只能說藥店老板沒有指導好用藥。本來農藥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使用需要一定技術規范,作為經營農藥主體應有責任和義務做好技術指導。但是真正懂技術的農藥店又有多少呢?在利益的驅動下,有多少人會真正地去關心過技術呢,所謂的技術多為推廣銷售的嫁衣罷了。 經營之亂象 上面提到使用之亂象,當然沒有賣的也就不可能買和使用了。那么到底是賣的不知道,還是經營門檻低,或是監管不力呢?再來說一個場景吧,筆者出差來到B地,找到合作客戶談業務。問:最近農民都開始打藥了,我們為什么還不去送貨呢?客戶給我說:最近省里檢查,這次是交叉檢查,上面都給通知了讓不要開門,如果開門誰出事找誰。我說為什呀?不是還有店在開門嗎?我們經營的都是合格產品還怕什么。客戶告訴我,本地農藥的經營沒有放開,大家下面零售商基本都沒有農藥經銷資格,還有一大部分經銷商也沒有(我一看還真是,營業執照上只寫著肥料銷售、農業技術服務),這也就難怪了。管理部門不予(辦)證,但平常都默認銷售,一旦上面下來檢查也只能讓關門了,產品正不正規并不重要了。客戶繼續告訴我,往年幾天都過去了,再說都是本地部門檢查,一般也都交點錢就沒事了,誰知道今年變的這么嚴,也是客戶經營農藥4、5年沒有遇到過的。聽到這里,大家也都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違禁農藥還在依然銷售了,這又能怪誰呢? 生產之亂象 使用亂是因為有人銷售,同樣有人銷售是因為有人生產。那么如此看來,生產才是亂象之根源,如何又能控制好生產呢?我們上面提到農藥抽查,國家也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但每次結果中都有一部分產品生產企業難以確認。那么這個難以確認又當如何呢?是“李鬼”充當了“李逵”還是李逵就是李鬼。當然這些同樣都是浮出水面的,沒有表現出來的又有多少呢?其實說到抽查,每個企業的產品自己都會心中有數,在給經銷商合作投放產品的時候,如果真的有問題一般都會給予說明。同理批發商一般也會給下面打招呼。即使不打招呼,自己范圍內的事一般都會處理掉,能擺到桌面上的事情那都是冰山一角,或大意或不小心。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基本上只要不出大事,幾個假藥,化點錢算得了什么。也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可見“利”才是亂象之根本。 由此看來,要想凈化農F藥經營之環境也必須從“利”出發,生意人都會講投入產出比,如果違法的風險成本大于獲利,可能大部分人也不會去冒這個風險了。其次靠大規模突擊檢查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這也只能事后措施。如何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尤為重要。第三,改變目前的管理模式,提高經營門檻也是需要考慮的。目前股票市場的注冊制改革備受關注,其實農藥管理也同樣如此,我們是否可以進行備案制改革呢。第四,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科學技術指導應由誰承擔,靠政府目前的科學技術指導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明確責任主體,凈化環境也非常之難。 我并不是極端主義者,水至清則無魚。民養官、官為民。如何創造一個良性的環境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我也相信這個世界上善良的人還是占大多數的。但是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農資人,以及與之相關的每一個公民,維護良好環境才能維護好食品安全,有了食品安全才有人身的安全。記得星爺在《美人魚》中有一句臺詞“當這個世界連最后一滴干凈的水、一口干凈的空氣都沒有了,錢還有什么意義呢? |
![]() |
![]() |
相關閱讀 |
以拜耳為例看農藥的知識產權布局 |
關于防治油菜菌核病,這些制劑可以了解一下! |
中國、歐美、日本等國對生物農藥界定的區別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