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顧中國農藥行業發展70周年,領略中國農藥的艱辛與輝煌 |
來源:江蘇克勝集團 2019-7-16 10:39:00 |
1949—2019,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值此舉國共慶大喜之際,我們回眸風云激蕩的中國農藥行業發展,領略中國農藥的艱辛與輝煌。 風雨兼程邁征程 2019年7月9日,大型紀錄片《農藥》首集《功不可沒》在CCTV7套《科技苑》播出。紀錄片創作團隊,歷時3年,行程近80萬公里,在國內外采訪近百位國內外知名農藥專家,客觀地反映農藥真實面貌以及科普農藥知識,追憶了中國農藥的發展歷程。小行業關乎大民生,農藥是農業增產增收、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因素。聯合國相關數據顯示,如果停止使用農藥,農作物將減產32%,在中國,這意味著將有3.5億人挨餓。使用農藥帶來的收益大體上為農藥費用的4倍。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農藥工業迅猛發展的70年。舊中國的化工幾乎空白,農藥工業只有零星的規模極小的手工作坊小廠,能生產的只是信石、砒酸鈣、砒酸鉛、石硫合劑、魚藤精、王銅等幾種礦物農藥和植物農藥,品種單一,產量極小,每年僅幾十噸。農業病蟲害仍無藥控制,僅蝗蟲災害平均每3年大發生1次。 歷經70年的光陰穿梭,2~3代中國農藥人的艱苦拼搏,能每年從蟲口、病魔等奪糧30%~35%的農藥,成為中國不可或缺的農業生產資料。而且國產農藥品種從殺蟲劑占70%到殺蟲、殺菌和除草劑分別占31.2%、8.8%和60%,高殘留農藥產量占農藥總產量的比例從70%降至3%以下。中國一躍為全球農藥生產大國、出口大國,正挺進在世界農藥制造強國征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農藥工業發展新紀元。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病蟲害的防治,把建立和發展化學農藥工業列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艱難起步。 1949年10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膠東行政公署以1,340匹布(折合人民幣3,900元)購買了建益化學廠,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山東農藥制造廠,隸屬于山東省人民政府實業廳。 1950年黃瑞綸、邢其毅、周長海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種子消毒劑有機汞化合物的試制,汞制劑的制備》一文。胡秉方、陸欽范等研究磷酸酯類化合物的合成,其中陸欽范開始了對硫磷的小型生產。1950年,四川瀘州化工廠有機氯滴滴涕生產車間僅用一年即投產,生產了113噸滴滴涕。1951年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和上海病蟲藥械廠先后研制生產有機氯農藥六六六,標志著我國開創了化學有機合成農藥工業。山東以三氯乙烯為原料在國內首先試制成功了糧食熏蒸劑氯化苦。據中國化工通史記載,解放初期在蝗害區3,770畝農田抗災,使用六六六不僅節省治蟲的勞力,而且控制了蝗蟲對農作物的危害。1951年用藥700噸,1956年以后蝗蟲不再成災。 化學農藥的防效催生了農藥新廠布局。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山東、四川瀘州、鄭州、上海、天津、連云港、南通和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新建、擴建農藥廠。1952年,沈陽、天津、大沽等相繼建設了六六六和滴滴涕生產車間。浙江化工所研制生產出毒殺芬。1957年底天津農藥廠建成我國第一個有機磷農藥廠。1958年上海試制成功并投產另一種有機磷殺蟲劑敵百蟲。同年,中國的代森銨、代森鋅、福美雙、福美鋅等有機殺菌劑開發成功并投產。 1962年,楊石先先生《關于我國農藥生產,特別是有機磷生產的幾點意見》受到國務院重視后,在天津籌建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先后開展有機磷化學及有機氟、有機硼等領域的研究。 1965年9月,落實周恩來總理要大抓農藥的生產和科學技術工作指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工業部在杭州召開了全國農藥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制訂了把農藥年產量由69萬噸提高到100萬噸的方案,確定了一批技術攻關項目,掀起農藥生產新高潮。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1966年實現了年產百萬噸的目標,農藥產量比上年增長了36%。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大蒜中分離出一種殺菌成分,經合成篩選出優良農藥抗菌素402,這是中國首次仿生篩選成功的殺菌劑。國家又陸續建設了一批綜合性農藥廠,如山西永濟、湖南資江、甘肅永清、湖北沙市等農藥廠,久效磷、螟鈴畏等3種有機磷農藥以及除草劑燕麥敵,殺菌劑葉枯凈,植物生長調節劑矮壯素等新農藥,先后投入生產。這期間,沈陽化工研究院改進六六六生產工藝,實現連續化生產,還進行殺螨砜、三氯殺螨砜等有機氯農藥,乙基內吸磷、對硫磷、甲基內吸磷等有機磷農藥,2甲4氯鈉鹽、敵稗、五氯酚鈉、燕麥敵2號、除草醚等除草劑,代森鋅、代森錳、2,4,5-三氯酚銅、克菌靈等殺菌劑的研究,成為中國農藥研究的最早、最主要的部屬研究院所,省市化工(農藥)研究單位江蘇所、浙江所、四川所、湖南所、安徽所、上海所、山東所、廣州所等也做了大量仿制工作。 60年代末試制投產的主要原藥品種有:殺蟲劑滴滴涕、磷胺、乙基1605、蘇化203、久效磷、3911等;殺螨劑三氯殺螨砜、一氯殺螨砜;殺菌劑代森鋅、福美胂、菲醌、退菌特;殺線蟲劑二溴氯丙烷;除草劑2,4-滴丁酯;植物生長調節劑矮壯素等。 1965年毒殺芬經浙江省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功,福建、江西相繼生產,總產量很快增加到近萬噸,成為當時主要農藥產品之一。 1967年起,稻瘟凈、異稻瘟凈以及井岡霉素相繼研制成功并投產,對防治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起了重要作用。江蘇、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由于地少人多,迫切需要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加之工業基礎較好,原料配套條件較好,因此新建農藥廠也較多。敵敵畏、樂果、馬拉硫磷、甲拌磷等一大批有機磷殺蟲劑相繼投產,產量提高很快。其中,江蘇建湖農藥廠(現劍牌農化股份)“五五”期間,承擔省科技技改項目——50噸/年(100%)苯達松(滅草松),通過省級鑒定,榮獲國家科學技術大會獎。“六五”期間,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00噸/年(100%)粉銹寧(三唑酮),通過化工部組織的中試鑒定,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70年沈陽化工研究院張少銘先生等人合成并篩選出多菌靈,1971年完成中試,1973年投產,比巴斯夫公司至少早兩年。多菌靈在防治長江中下游小麥赤霉病災害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期間,仿制農藥稻瘟凈、異稻瘟凈、克瘟散等也相繼問世、投產。1972年我國宣布停止賽力散、西力生等有機汞的生產,1973年禁止使用。又不斷研究出其它高效殺菌劑,例如甲基硫菌靈、甲霜靈等高效內吸性殺菌劑,以及三唑醇、三唑酮、烯唑醇、丙環唑等產業化,也使農藥工作者對蓄積性慢性毒性的認識有了飛躍。 1973年,當時的燃料化學工業部在江蘇省南通召開了全國農藥生產經驗交流會。這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農藥專業會議。會議明確了農藥生產和科研的主要任務,發展殺螟硫磷、殺蟲脒、胺甲萘、多菌靈等品種的生產,使中國農藥工業又大步向前發展。天津農藥廠、杭州農藥廠、上海農藥廠、南通農藥廠、青島農藥廠、張店農藥廠、重慶農藥廠等十幾個廠逐步發展成骨干企業。一些國產品種的有機氯農藥研制成功。 上世紀70年代六六六最高年產量曾達到35萬噸,加上滴滴涕年產量達2.5萬噸左右,以及艾氏劑、狄氏劑等多種有機氯農藥,年產能力和產量共達40萬噸。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中國陸續研制出一批有機合成農藥,70年代后,陸續投產了敵銹鈉、亞胺硫磷、甲胺磷、倍硫磷、殺螟松、辛硫磷、異丙磷、西維因、害撲威等品種,結束中國農藥只能仿造不能研制的歷史。上海農藥研究所等研制的井岡霉素和金核霉素等農用抗生素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井岡霉素是從中國井岡山地區的土壤中發現的菌株,經試驗研制成的農用抗菌素新品種,對水稻紋枯病具有良好防效。 科技支撐快發展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藥被列為戰略物資,實行按計劃供應,并依靠大量的進口農藥滿足國內農業防治病蟲草害的需求。 1978年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農藥工業仍較薄弱,年產量約為53萬噸,品種較少且以高毒農藥為主,高毒、高殘留農藥比例占70%,很多農藥品種要依賴進口。 隨著改革開放和登記制度的實施,引進一批當時比較先進的農藥新產品和新技術,使中國農藥工業在80年代上了新臺階,初步形成了包括農藥原藥生產、制劑加工、配套原料中間體、助劑以及農藥科研開發、推廣使用在內的較為完整的一體化的農藥工業體系。安徽省化工研究所成功研制敵百蟲可溶粉劑,1978年化工部在張家口召開了取代六六六、滴滴涕座談會。化工部組織氯堿及農藥中間體生產技術考察團,考察了法、美、德、瑞士、瑞典等國,在北京燕山引進了一套1.2萬噸/年的間甲酚生產技術和裝置。1979年化工部又組織農業化學考察團赴美國、日本、意大利、荷蘭、瑞士、英國的36家公司,考察了殺蟲劑和中間體呋喃酚、克百威、涕滅威等。 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帶動了農藥消費,中國農藥產量達33.13萬噸。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期,中國有機磷農藥開發和生產進入一個新時期,開發投產的農藥品種有:殺蟲劑甲基異柳磷、地亞農、蚜滅多、涕滅威、滅多威、殘殺威、雙硫滅多威、殺滅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三唑錫等;殺鼠劑敵鼠鈉鹽;殺菌劑粉銹寧、甲基立枯磷、代森環、菌毒清等;除草劑草枯醚工藝改進、綠磺隆、胺草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乙烯利、784-1、助壯素、三十烷醇等。農藥的劑型有乳油、粒劑、懸浮劑、粉劑及可濕性粉劑、水劑、煙劑等。化學農藥已具備殺蟲劑、殺螨劑、殺菌劑、殺線蟲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殺鼠劑、糧食熏蒸劑等八大類品種。 1984—1986年,殺蟲劑年產量達18萬噸,主要是甲基對硫磷、對硫磷、甲胺磷、馬拉硫磷、辛硫磷、敵百蟲、敵敵畏、樂果、氧樂果等,較快地解決了六六六、滴滴涕的取代問題。 中國20世紀80年代末由上海市農藥研究所開發的從廣東揭陽土壤中分離篩選得到7051菌株,后經鑒定證明該菌株與S. avermitilis Ma-8460相似,與阿維菌素的化學結構相同。1993年北京農業大學新技術開發總公司立項研究并生產開發此藥。 1996年,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曾成立蕓苔素內酯產品的全國應用推廣協作網,組織各省農業廳土肥站大力推廣,如今數十家企業登記,數百個品名產品蜂擁而出,應用面積累計數10億畝次。蕓苔素內酯在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提高農產品品質、作物增產和農戶增收等方面貢獻巨大。 1998年浙江龍灣化工自籌資金400余萬元,歷時4年的刻苦鉆研和反復實驗,終于創制發明了龍克菌(噻菌銅)新型殺菌劑,開創了中國民營農藥企業創制新農藥的先河,結束了中國仿制和混配國外農藥的歷史,獲中國石化科技發明一等獎。 2008年2月國家環保部公布的第一批雙高(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目錄中,農藥類涉及24種,包括毒蠅磷、甲拌磷、氧樂果、異柳磷、甲基異柳磷、水胺硫磷、克百威、涕滅威、滅多威等。2012年4月,農業部、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第1745號公告,對百草枯采取限制性管理措施,逐步淘汰百草枯水劑在國內的生產、銷售。 21世紀以來,雜環類農藥和生物農藥大放異彩,雜環類農藥和生物農藥幾乎占中國農藥總產量的2/3。生物農藥主要品種有:殺蟲劑Bt系列產品;殺螨劑瀏陽霉素;銀杏殺菌劑,植物增效殺蟲劑苦參堿、黎蘆堿等;殺蟲劑阿維菌素、高效專用殺菌劑木霉菌等。出現植物、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復配的新型農藥如殺蟲劑苦·氯、殺菌劑檗·酮·苦參堿等,殺菌劑棉花抗生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赤霉素等。在產品創新方面的模范企業很多。如浙江新安化工集團非常注重技術創新,開創草甘膦綠色生產路線,完成了氯元素循環、磷元素循環等多項技術。70年來,中國農藥工業走出了一條由仿制到仿創結合再到自主創新的特色之路。 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農藥國際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和出口國,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 中國原藥出口量長期大于制劑,在世界行業里充當底層制造者,2011年制劑出口數量占總出口量的53%,首次超過出口量的一半。制劑出口量持續增加,顯示中國農藥企業制劑生產和加工能力在增強。 2018年,中國農藥出口金額80.72億美元,出口數量140.53萬噸。“一帶一路”國家已遍布中國農藥的足跡。進口中國農藥最多的是美洲,農藥第一出口大國是美國,其次是巴西。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藥生產國,能生產500多種原藥,幾十種劑型,1,000多種制劑,且環境友好型農藥成為主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以市場化取向改革為核心的體制創新直接促進了中國農藥工業的大發展。中國農藥上量很快,表現在產量大、企業多,從業人員多等方面,從2006年起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農藥生產國。在農業農村部登記農藥數量650種左右。從2001年到2013年,中國農藥產量由69.6萬噸增長至319.0萬噸,增長了3.58倍。到2017年,中國化學農藥原藥產量294.1萬噸,2018年農藥負增長,產量為208.3萬噸,同比下降9.5%;農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324億元,同比增加12.9%;利潤227億元,同比增加37.9%;農藥原藥出口交貨值470.92億元,同比增加18.7%。2017年累計生產農藥294.1萬噸,農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80億元、利潤總額260億元,在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大問題上功不可沒,無可取代。 全國農藥生產定點企業2,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00多家。由于安全環保要求不斷提高,上游企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產品成交價格持續回落,農藥行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另外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需求不旺、高毒農藥禁限用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農藥行業整體上呈現價格低位運行的態勢,徘徊在微利保本期。在零增長中,殺蟲劑用藥量逐年下降,殺菌劑、除草劑上升,進口農藥使用量比例上升。 由于國家鼓勵農藥企業做大做強,農藥企業正進入兩極分化期。只有安全、環保、智能化搞得突出的農藥生產才能走出困境,取得應有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強的品牌溢價。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量使用的乳油、可濕性粉劑產品產量在逐步減小,劑型發展的方向是水基化、粒狀化。就產品配方而言,乳油與水乳劑相比所使用的乳化劑發生了較大的性能變化,更加注重對親油、親水基團的篩選。水分散粒劑的加工也使得對分散、潤濕劑性能要求更加苛刻。較低分子量、結構單一的品種已不能適應新劑型產品的需要,現在幾乎所有的水乳劑加工都采用高速均質機使油珠的微粒直徑減小,懸浮劑則將效能較低的立式砂磨機改成粉碎效果更佳的臥式砂磨機,使懸浮劑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 中國生產的農藥總量、農藥企業的真正數目一直是約估數值,農藥使用總量中還有林業、衛生、公共防疫、草原、建筑、園林、殺鼠等用藥數據需要關注并加以歸集。權威且統一的農藥行業數據只有隨著農藥管理新秩序完成才能解決,依據中國農藥二維碼賦碼生產監管數據體系就能掌握真實經濟動態。 中國新農藥創制體系持續完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成為世界上少數具有新農藥創制能力的國家之一。農藥工業已形成了包括原藥生產、制劑加工、科研開發和原料中間體配套在內的完整農藥工業體系,成為中國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3年,中國新《專利法》和《農業化學物質產品行政保護條例》的頒布,在法律法規上結束了仿制歷史。同時,國家將新農藥創制列為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殺菌劑氟嗎啉就是該計劃的結晶,成為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新品種。現有自主研發50多個農藥品種。氟嗎啉、毒氟磷、環氧蟲啶、氯氟醚菊酯、氰烯菌酯、噻唑鋅等50多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效新品種;研發推廣了吡啶、氯代三氟甲基吡啶、乙基氯化物等關鍵中間體及不對稱手性合成、催化加氫、定向硝化氯化、生物拆分等綠色新工藝;農藥安全性評價GLP體系建設已與國際接軌。 1993年9月遼寧興城召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與江蘇建湖縣農藥二廠聯合主持的掃螨凈應用技術交流會。克勝牌20%掃螨凈可濕性粉劑對紅蜘蛛特效,將國外高價產品擠出國門。 1996年3月由沈陽化工研究院退休專家任四方主持自主研發獨特生產工藝,被譽為“跨世紀新農藥”的吡蟲啉在克勝集團投入工業化生產,當年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認定為國家級新產品。 2006年度石油和化工科技獎勵授獎大會上,在科技創新含量最高的技術發明一等獎10個獲獎項目中,新型農藥創制項目就有3個,即新型殺蟲劑硫肟醚(HNPC—A9908)、呋喃蟲酰肼(JS118)和高效殺菌劑烯肟菌酯。 “九·五”期間,國家重點支持成立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沈陽化工研究院及南開大學)和國家南方農藥創制中心(依托上海農藥研究所、江蘇農藥研究所等),進行新農藥的開發和工程化研究工作,使中國農藥創制步入正軌。國家級農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成效,國家南方農藥創制中心、國家農藥創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物農藥創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字頭平臺領軍行業,我國新化合物合成能力已達到3萬個/年,篩選能力達到6萬個/年,創新性成果產品不斷出現。 2014年8月,沈陽化工研究院劉長令教授受邀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IUPAC國際農藥大會做大會主旨報告《有效創制新農藥品種的途徑:中間體衍生化法》。中間體衍生化法為新農藥原始創新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使新農藥創制的復雜過程簡單化,并確保農藥品種專利權穩定、性價比優勢顯著。1999—2013年,劉長令團隊采用中間體衍生化法,選用便宜易得、安全環保的原料(中間體),采用易于工業化的化學反應,大幅提高了“高效低毒、環境友好、性價比優勢突出”候選化合物的發現幾率,從3萬個化合物中可選出3個農藥品種和10多個候選農藥品種,使新農藥創制成功率提高了90%。用“中間體衍生化法”,劉長令團隊已研發出殺菌劑氟嗎啉、唑菌酯,新型除草劑SY-1604,安全高效殺菌劑SY-1602,新型殺蟲劑SY-1606。青島清原發明的環吡氟草酮和雙唑草酮已獲準登記并實現產業化;山東聯合的殺菌劑氟醚菌酰胺已獲準登記并實現產業化。大幅度提高中國的新農藥創制效率與成功率。 劑型正在向水基化、無塵化、控釋、緩釋等高效、安全的方向發展,省工、省力產品備受青睞。生物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水果保鮮劑和用于非農業領域的農藥新產品、新制劑發展迅速。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新農藥的自主創制明顯提速,農藥創制研究的主要單位有沈陽化工研究院、湖南化工研究、浙江化工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南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截至2016年11月底,中國創制并獲得登記的品種共48個,其中殺蟲劑15個,殺菌劑22個,除草劑7個,生長調節劑4個。 1999年在沈陽化工研究院誕生了氟嗎啉,這是中國第一個真正實現工業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含氟殺菌劑,同時也是第一項獲得中國發明專利的農用殺菌劑,以及第一個獲得美國、歐洲發明專利的新農藥品種。 2013年10月28日,全球2013 Agrow頒獎典禮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新安集團董事長王偉獲得由Agrow頒發的終身成就獎。“Agrow Awards”獎項相當于全球農化行業的“奧斯卡”,是全球農化巨頭在作物保護行業展示創造力和創新力的標志獎項,該獎項由10位國際專家組成的評審團進行評審。 2016年7月28~29日,李正名和沈寅初兩位院士榮獲中國化工學會農藥專業委員會第一屆農藥學終身成就獎。生于1931年的李正名院士,作為有機化學與農藥化學家,長期從事有機磷化學、無害化農藥、新農藥創制與品種開發及有機立體化學研究。1990年起帶領團隊開展新型綠色農藥研究,修改了國際有關磺酰脲類除草劑的構效理論,創制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單嘧磺隆和單嘧磺酯兩個超高效綠色除草品種,曾擔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應用化學部中國代表。生于1938年的沈寅初院士,研究成功中國第一個用量最少、對環境最安全、對人畜無毒害的井岡霉素新農藥,建廠30余家,為中國生物農藥產業奠定了基礎;研究成功微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酰胺,建立了中國第一套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大宗化工原料的工業化裝置,推廣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業中應用。 2018年8月,李宗成和徐振元兩位教授榮獲中國化工學會農藥專業委員會第一屆“農藥學科特殊貢獻獎”。李宗成教授組織開發并推廣一批重要農藥品種技術轉化,在沈陽搭建了新農藥創制平臺并建立農藥安全評價體系,開創了與國際新農藥創制合作。徐振元教授致力農藥研發,突破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并將研發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18年10月,經過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創新貢獻獎評審委員會的評審,授予“江蘇揚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戚明珠”和“紅太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楊壽海”終身成就獎。戚明珠長期從事擬除蟲菊酯農藥產品的研究和應用,在菊酯類農藥領域取得了豐碩學術成果。揚農菊酯項目是國家發改委首批高毒農藥替代國債項目。用擬除蟲菊酯替代高毒農藥,藥效好、用量少、更加安全環保。“紅太陽不能沒有世界農業,世界農業也不能沒有紅太陽”,在巴拿馬世界農藥大會聯合國糧農組織秘書長在發言中一語道出紅太陽已成為世界農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壽海和他的“紅太陽”系列產品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且成為世界農業資源性公司,連續榮膺世界農藥“奧斯卡”金獎——最佳供應商稱號,改寫了中國農藥民族工業沒有世界品牌的歷史。 飛防作業爆發增長。2013年起植保無人機還多處于田間試驗、演示示范和培育市場的階段,到2017年則真正進入規模作業的時代。在龐大的市場需求、植保無人機技術不斷改進、生產企業和飛防服務組織涌現、國家補貼政策出臺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2017年航空植保呈現爆發式增長,飛防作業面積有了大幅躍升。河南省安陽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通過河南標普農業和安陽農飛客等服務組織,抽調近400余架植保無人機在全市122.9萬畝高標準糧田實施病蟲防治航化作業,這也是我國首次實現植保無人機百萬畝規模化作業。2017年河南飛防作業總面積為1,077萬畝次,比2016年增長兩倍之多。9月,極飛調度1,000多架P20植保無人機,在新疆開展脫葉劑噴灑作業超過百萬畝。 2017年,農藥零增長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連續3年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據嚴格的田間試驗和科學測算,2017年農藥利用率達到38.8%,比2015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農藥使用量3萬噸(實物量)。如黑龍江省2017年采取省財政補貼50%更換了20萬套噴頭和噴頭體投入到春季除草作業中,僅此一項每年可直接減少全省農藥使用量1,800多噸。河南主攻赤霉病、條銹病、紋枯病的防治,篩選用量小、防效高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來進行替代,使用藥量較常規用藥減少10%~80%。湖南推廣應用農業生態調控、抗性品種應用、翻耕滅蛹、水稻種子處理與秧苗送稼藥、植物生長調節與免疫誘抗等十大農藥減量技術,有效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量。 行業監管邁新步 中國的農藥管理法規政策、技術、方法等都有很大進步和發展。20多年來農藥的生產管理持續變革,先為化工部,后納入工信部。2017年進入農業部,即現在的農業農村部全程管轄。 1963年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建立,承擔中國農藥登記管理,主要職責是:負責農藥登記管理、質量檢測、生物測定、殘留監測等工作。1978年農技“五級一員一戶”取代“四級推廣網”,1979年農林部在全國29個縣試辦縣級農技推廣中心,1982年農牧漁業部組建全國植物保護總部,形成中國現代農技推廣體系雛形。1995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成立,負責全國有害生物防治、農藥安全使用等重大技術以及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等工作。 1997年國務院頒布《農藥管理條例》,這是新中國建立后發布的第一個農藥管理法規,是加強農藥行業法制建設的重大舉措。自此中國農藥管理監管主體框架初步建成。農業部負責登記,化工部負責農藥生產監督和質量監督,制定農藥工業發展規劃,負責農藥企業開辦審批、農藥生產許可證件、農藥生產批準證書的辦理和發放。 2007年12月6日農業部通過的《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自2008年1月8日起施行,對農藥的標簽進行規范。 2017年6月1日,新《農藥管理條例》施行。《農藥登記管理辦法》《農藥生產許可管理辦法》《農藥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藥登記試驗管理辦法》《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及《農藥登記資料要求》等6個配套規章,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新《條例》規定:中國農藥從登記到生產,再到銷售各環節管理都由農業農村部管理,實現了“九龍治水”到“一龍管水”的重大變革。取消農藥臨時登記,允許新農藥研制者申請登記,禁止低技術含量產品登記;實施農藥生產許可,細化農藥標簽管理;實施農藥經營許可制度;首次明確使用者義務,完善農藥使用指導分工,增設農藥廢棄物回收、追溯、召回等制度;加大對違法行為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新條例取消專營,規定實施農藥經營許可證制度,經營人員須56課時專業培訓資質、高毒農藥限制經營等。正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農藥市場流通混亂現象。 農藥生產實現農藥生產許可,改由省級農業部門頒發,農藥經營許可區別情況在縣級及以上申請。2018年1月1日起,農藥生產企業、向中國出口的農藥產品農藥標簽上應當標注符合規定的32位的二維碼。農藥一瓶一袋二維碼賦碼溯源生產更將中國農藥管理推進了一大步。困擾農藥行業數十年的農藥生產企業與農藥登記企業不相符,行業統計口徑不一問題得以根本性解決。處于中國改革前沿的廣東省已將全省取得農藥生產許可證及農藥經營許可證的單位集中公布,提高了行業透明度及監管公信力。 農藥企業的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大,風險很高。中國農藥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過去“跑、冒、滴、漏”嚴重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產裝備已被淘汰,很多企業已實現設備大型化、工藝連續化、操作自動化、車間清潔化、工廠綠色化。農藥生產逐漸向園區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三廢”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新設農藥企業必須進入省級以上化工園區,農藥企業遷址和新增原藥生產范圍的,必須進入地(市)級以上化工園區或工業園區。同時要求農藥生產企業必須淘汰高污染、高風險的落后產能,不得生產國家淘汰產品,不得采用國家淘汰的工藝、裝置、原材料從事農藥生產,不得新增國家限制生產的產品。 2017年全國開始環保大督查,市場大洗牌,給生產性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除了原材料上漲帶來企業成本的上漲,人力成本也逐年在增加,制約著中小農資企業的發展。根據《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要求,從2019年1月1日起,社會保險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企業須為每一個員工全額繳納社保。進園入區正推進農藥生產大洗牌。農藥生產企業由以前的數千家壓縮至2,000家左右,未來數年企業數還會下降,進而大幅提升中國農藥生產集中度。農藥企業環境修復的任務也接踵而至,如此推動農藥生產原材料的上漲,農藥制造成本向施藥終端環節分流,農藥漲價成為必然。 中國圍繞農藥的服務創新越來越強烈。企業間競爭已演變成服務競爭,未來10年農資服務收入是農資銷售收入的兩倍。 農藥經營暴利時代正終結,賺高額差價模式不能持久。互聯互通條件下,信息對稱而透明,單純靠中間差價不能維持多久。順應形勢,農藥制造商都要最大限度發展農藥用戶,而不是渠道商。 行業自律創品牌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成立于1982年4月。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成立于2006年9月。農藥行業協會分別成立各類主要大宗農藥的協作組、各類專業委員會,在農藥品牌建設、行業數據收集、行業標準制訂、行業品牌推薦、行業自律、信用評級等方向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各類會議分類越來越細,系列活動見證行業自律活力的強大。 1985年原農業部全國植物保護總站由信息處牽頭,聯合各省植保站,吸收部分地、縣級植保站(公司)成立了全國植保信息網。當年全國植保信息網理事會決定召開第一屆全國植保系統信息交流暨農藥械產品交易(訂貨)會,其后形成一年一度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的全國植保大會即全國農藥(械)信息交流大會,輪流在各省會城市舉辦。中國農藥界另一大型展會為每年3月在上海農藥進出口CAC大型展會,具有更加國際化的影響。連同各省級農藥展示會,每年農藥企業會議成本壓力不小。近年全國性農藥協會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組織多批團隊出國考察,分赴歐洲、美國、澳新、泰國等國家與當地農藥企業進行交流學習,開拓中國農藥企業代表的全球化視野。 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牽頭辦成了農藥運輸分類管理,大大減輕了農藥運輸環節的繁瑣程序,降低了運營成本,為農藥運輸松了綁減了負,惠及億萬農民。 中國是農藥生產和出口大國,其中經常使用的是幾十種非專利農藥產品,如吡蟲啉、草甘膦、乙草胺、阿維菌素、菊酯類農藥、毒死蜱等。這些大宗產品的銷售額和出口均占據著很大的市場份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產大宗產品左右著市場,左右著全球農藥的價格。2010年1月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聯合行業內23家吡蟲啉生產的骨干企業首先成立了吡蟲啉產品協作組。之所以是吡蟲啉生產企業先成立自律組織,是因為它是全球農藥市場銷售的領先品種,位居殺蟲劑銷售額榜單的前列,在全球植保行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吡蟲啉原藥生產占世界吡蟲啉產量的80%左右,占全球銷售額70%~80%的拜耳作物科學公司也從中國江蘇克勝等企業大量采購吡蟲啉原藥。 通過吡蟲啉行業協作組的協調和自律,向有關方面提出監管建議,共同投入人力財力提高了吡蟲啉產品的質量,共創中國吡蟲啉的品牌,進一步提升中國吡蟲啉系列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接著中國2,4-滴、阿維菌素、吡蚜酮、草銨膦等共17個大宗產品協作自律組織成立,為行業自律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2009年,為表彰60年來為中國農藥行業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工作者,中國農藥工業協會6月起在全行業評選出了南開大學陳茹玉、李正名、上海農藥所沈寅初、江山農化蔡建國、農藥工業協會曹承宇、湖南國發曹素蕓、中國農大陳萬義、科爾化學陳學林、浙化科技陳杰、廣州化工研究設計院成家壯、華中師范大學賀紅武、中國化工信息中心胡笑形、南開元素所黃潤秋、浙江農藥工業協會姜書凱、聯合國南通農藥劑型開發中心冷陽、沈陽化工研究院李彬、山東農藥研究所李德軍、四川化工研究院李緝超、中化化工科研總院李秀芬、沈陽化工研究院李宗成、安徽化工研究院國家農藥劑型中心凌世海、沈陽化工研究院劉長令、深圳諾普信盧柏強、常隆陸明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呂龍、江蘇揚農戚明珠、華東理工大學錢旭紅、山東僑昌任立生、沈陽化工研究院尚爾才、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邵振潤、浙江工業大學沈德隆、貴州大學宋寶安、東北農業大學蘇少泉、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屠予欽、新安化工王偉、沈陽化工研究院王大翔、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王律先、大連瑞澤王正權、中農科院植保所吳奎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吳文君、江蘇克勝吳重言、安徽華星謝平、武漢科諾謝天健、浙江工業大學徐振元、山東聯合許輝、江蘇天容許網保、江蘇農藥研究所薛振祥、紅太陽集團楊壽海、江蘇蘇化楊振華、石油和化工規范院尹儀民、江蘇長青于國權、浙江禾本曾仲武、江蘇農藥研究所股份公司張湘寧、上海農藥所張一賓、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張子明、江蘇省農藥協會周荃、江蘇揚農周其鈞、浙江新安化工周曙光等60位在科研、管理、營銷、教學以及生產第一線等方面曾經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 全國農藥企業都不同程度參與了行業的名目繁多的排名、評比等宣傳活動,行業中各種類型的會議此起彼伏。隨著農藥企業向農業服務轉型,與農藥相關的農業其他類型會議邀請逐年增多。真正負責任的農藥品牌企業都在致力營造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優勢,持續追加新產品新劑型的研發投入,通過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來改造農藥流水線,零距離服務新農村種植組織、家庭農場。 1985年全國植保技術推廣系統和農藥(械)生產企業及經銷商,通過全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易(訂貨)會,簡稱“雙交會”,開展信息交流、業務洽談。從1997年湖南長沙“雙交會”達萬人規模后,影響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植保推廣系統的盛會,成為行業風向標,引導行業持續發展。 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年銷售額在5億元以上的農藥企業達79家,10億元以上的農藥企業有50家,3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0家。其中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兼并重組,銷售額更是達到220.336億元,農藥行業首次出現百億以上規模企業。目前,全國已有農藥上市企業57家,農藥行業正在利用資本的杠桿作用迅速成長。 近年來認定一些行業名牌企業、AAA級信用企業。在行業中誕生了克勝、江山、瑞澤、長青等行業名牌領跑企業,同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湖北沙隆達公司(現安道麥)是中國農藥行業的龍頭企業,農藥產量、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等經濟指標多年來均位居同行業第一。江山商標是中國農藥行業第一枚馳名商標,克勝商標是新商標法頒布后第一枚馳名商標。“馳名商標”持有企業的公司名以及網址域名都會受到不同于普通商標的格外法律保護。2006年“中國名牌”榜單公布,農藥企業的吡蟲啉、草甘膦和菊酯類殺蟲劑等農藥產品品牌入選“中國名牌”,這是首批農藥產品進入“中國名牌”行列,也是農藥行業作為服務“三農”的一個重要行業得到政府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視。雖然中國名牌止于2009年,中國馳名商標止于2017年,但農藥企業獲得相應榮譽的品牌無疑擁有非同尋常的品質和發展眼光。 江蘇、山東一直是中國農藥生產大省。不少企業踴躍參與行業標準的制訂,還代表全行業企業在行業大會上發聲,建立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倡導綠色生產,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劑型。如克勝集團創業27年間,先后參與中國農藥吡蟲啉系列、噠螨靈系列、吡蚜酮系列等20多件產品標準、廢物排放標準的制訂,自1996年始一直主協辦全國植保系統農藥械信息交流暨訂貨會。2001年9月在哈爾濱發起中國農藥行業聯盟高峰會,還開創了中國農藥塑料桶包裝先河,組建了中國農藥企業第一支依維柯服務車隊,常年開展“農藥市場萬里行”推廣服務活動,組建中國農藥企業第一隊宣傳小分隊,寓新農藥應用知識于村頭田間文娛一體,彰顯著中國農藥人一系列的農藥營銷創新之舉,深得農民朋友喜愛。 蘇魯浙三地代表了國內農藥行業的真實水平,作為國內傳統的農藥大省,江蘇、浙江、山東三地的原藥產量近10年來均處于前三的位置。2014 年全國農藥銷售百強榜單中,江浙魯一共入圍 61 家,三省百強收入總和為667.3億元,占百強收入總和的68.1%,而原藥也大多分布在這三省;在大型農藥企業的比較上,國內大型農藥企業接近8成都分布在江浙魯。 2012年為給中國農藥工業發展注入責任關懷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在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農藥企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支持下,發布《中國農藥行業HSE管理規范》,2013年發布《農藥行業HSE管理體系審計條款》,2017—2018年專家組根據近4年的工作積累研討發布了《農藥行業HSE管理體系審計條款(2018年修訂版)》。經過磨煉,農藥企業在HSE 管理水平、技術實力、設備設施等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19年初,通過企業自愿申請、現場輔導、專家現場審計,已有26家通過“中國農藥行業HSE管理體系合規企業”認證。 2013年國內首家GLP實驗室獲得認證的是北京穎新泰康科技有限公司GLP實驗室,該室可以為申請國際產品注冊的客戶提供多方位的產品分析測試服務,其中包括農藥產品的分析測試和物化常數的測定,這是國內農藥領域實驗室建設的里程碑。 2017年環保核查掀起了大批企業的關停倒閉潮,大批達不到進園標準的中小企業被迫關停,或者因為無法承擔各種門檻經費而關停的也不在少數。除了環保核查之外,環保稅也沖擊著農資企業。中國從2018年1月1日起開征環保稅。許多龍頭企業所需要繳納的環保稅以百萬計。 2018年2月,《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17年版)》發布,有65種化學農藥被列入“雙高”產品名錄。該綜合名錄已在稅收、貿易、金融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2018年9月,新《農藥管理條例》下第一批通過認定的農藥登記試驗單位公布,其中8家實驗室通過多個不同試驗的認定。 行業整合增綠色 農藥不可或缺,為農作物保駕護航,為糧食生產提供保障。農藥也是有害物質,使用不當會危害人畜,殘留會通過生物鏈積存破壞健康。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只要在國家標準范圍內,不超標就是安全的。被妖魔化的農藥對農藥發展大為不利。 1952年日本水俁病事件、1962年全球暢銷《寂靜的春天》,化學對生態毒害嚴重警告,中國農藥工業面臨知識產權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以及農藥技術進步及環境友好重大課題。 1998年國務院39號文件出臺后,中國農藥市場完全放開,在國家政策法規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農藥企業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加快,農藥企業逐步向集團化、規模化經營轉變,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產業集中度逐漸提高,涌現了一批經濟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如中國化工集團先后兼并了以色列馬克西姆(2011年10月)、瑞士先正達公司(2017年6月)。對瑞士先正達公司收購金額達到430億美元,成為目前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案,意味著中國化工成功躋身全球農化行業第一梯隊,加快了進軍全球市場的步伐。 2010年1月,武漢市農業局檢測發現來自海南的豇豆農藥殘留超標,由此引發“海南毒豇豆事件”,事件再次引發中國對食品安全體系的憂思。 2016年5月,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發布《農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未來農藥原藥生產將進一步集中,到2020年,農藥原藥企業數量減少30%,國內排名前20位的農藥企業集團的銷售額達到全國總銷售額的70%以上。建成3~5個生產企業集中的農藥生產專業園區,培育2~3個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技術領先、機制合理、經營靈活的企業將成為行業整合的主導力量,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登記農藥產品總數38,248個,其中生物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登記產品數1,366個,涉及97種有效成分(不同菌株);農用抗生素類登記產品數量為2,415個,涉及13種有效成分。 2018年上半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一、二季度共2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抽檢總體合格率達到97.1%。其中,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6.7%、91.8%、97.8%、98.3%和97.9%。平均還有2.9%的不合格,而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超標比例相對要高一些。但是,不能用很少的不合格來否定中國的農產品。農業農村部頒布的《限制使用農藥名單(2017年版)》中,克百威被列為定點經營限制使用農藥,氟蟲腈除衛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種子包衣劑以外,禁止在其他方面使用。克百威自2018年10月1日起,禁止在甘蔗作物上使用。 從2015年開始,農業部組織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快推進農藥減量增效。一是農藥使用量減下來。據統計,連年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二是農藥利用率提高了。據測算,2017年農藥利用率達到38.8%,比2015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若按農藥利用率38.8%計,也就是至少61.2%的農藥是留在土壤、大氣、水里面。與西方發達國家農藥利用率60%比,中國農藥利用率提升還有極大空間。 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主要依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除了進一步改進栽培技術、改良品種以外,使用農藥自然是一個主要手段。農藥既無可取代,又要竭力削殘。中國已建嚴格農藥殘留標準,也就是以一個人一生天天吃某種農產品和可能吃的最大量來計算。在此基礎上,考慮到物種差異以及孕婦和兒童的安全,再增加100倍的安全系數,因此標準是嚴厲的。 嚴厲控制劇毒高毒農藥,發展低毒低殘留農藥,推行綠色防控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 2017年,農業部選擇22個省的150個重點縣組織開展果菜茶病蟲全程綠色防控試點,集成推廣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引導形成優質優價市場機制,提升綠色防控檔次和水平。各地因地制宜集成了一批適宜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南方稻區,集成了“田埂種草+深水滅蛹+燈誘+性誘+高效低毒農藥”的全程綠色防控模式;東北春玉米區,集成了“白僵菌封垛+赤眼蜂防螟+生物農藥”的防控模式;茶葉、果樹產區,集成了“茶林間作、果園生草+燈誘、色誘、性誘、食誘+天敵+生物農藥”的防控模式;設施蔬菜產區,集成了“防霧滴棚膜、膜下滴灌控濕防病+防蟲網阻隔、色誘誘殺防蟲+天敵+生物農藥”等模式。 從1983年開始,中國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的步伐不斷加快,已淘汰43種高毒高風險農藥,限用23種農藥,促進中國農藥行業的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現在低毒、微低毒產品比例超過82%,高毒產品降至1.4%,生物農藥約占10%;制劑產品朝環保方向發展,懸浮劑、水劑、水分散粒劑、水乳劑等環保劑型比例逐年提高。2018—2022年逐步禁用12種高毒農藥,硫丹、溴甲烷在2019年全面禁用;滅線磷、氧樂果、甲基異柳磷、磷化鋁在2020年全面禁用;氯化苦、克百威和滅多威2022年全面禁用……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農藥主要出口國,全球市場有近70%的農藥原藥在中國生產,國際商貿話語權不斷增強,農藥出口基本覆蓋全球農藥市場,出口總量占我國農藥總產量的50%左右。近年來,我國農藥原藥出口占比遞減,而制劑出口比重不斷攀升,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行業未來一體化 2006年中國已經分別在江蘇如東和山東濰坊建立了農藥工業產業園,這南北兩個園區以實現資源優勢與行業指導優勢緊密結合。 農藥生產分原藥環節及制劑兩環節,原藥及制劑一體化競爭實力才能持久。原藥加入適當的輔助劑(如溶劑、乳化劑、潤濕劑、分散劑等),通過加工、生產制得具有一定形態、組成及規格的制劑產品,制劑直接應用到農業生產。制劑的產品質量和使用量與環境安全、食品安全、生態穩定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制劑企業通過產品的深加工,掌握銷售渠道資源,盈利水平逐步提升,部分實力較強的原藥企業為了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也開始進入制劑領域;而部分制劑企業也加快向上游原藥領域延伸,目的是抓牢市場主動權。 農藥企業正由單純農藥生產向農藥施用服務轉變,由單品銷售向植保套餐轉變。種植業者分散使用背負式噴霧器的傳統病蟲害防治方式被專業化組織使用現代化植保技術和裝備統防統治的模式所替代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在這一趨勢中,農藥經銷商、零售商需要拓展植保服務業務,轉型為植保服務商,零售商由坐商轉型為走商。農資企業或者農資店的坐店銷售模式已經不適合時代的需求,懂農技、懂得病蟲害防治,或者有農產品銷售渠道的農業服務商更受種植大戶或者種植創業者的青睞。種植主體由散戶向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等規模主體演進。 農業生產中的病蟲草害防治作業,由于其技術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一家一戶分散防治低效,抗性管理困難以及對施用者、作物、農產品安全和環境存在較大風險,是一個更迫切需要由裝備有現代化植保設備的專業化組織來承擔的生產作業。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外出、留守人員的老齡化以及90后愿意在農村從事艱苦勞動的人數急劇減少,農戶分散使用人力背負式噴霧器低效、艱苦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必將被專業化組織使用高工效植保技術防統治的防治模式所代替。 高工效植保是指借助高工效農藥產品和智能化的施藥機械,相對于背負式噴霧器施藥,可以大幅度降低農田單位施藥面積耗用人工量的施藥活動,是農藥、藥械一體化的施藥服務。包括遙控、自動導航旋翼施藥機,有人駕駛動力傘,直升機等超低容量航空防治病蟲害技術,地面自行走設備低容量除草技術等。高效植保需求越來越旺盛。經測算,2018年全國大中型植保機械達200萬臺(套)。服役植保無人機數達1.5萬架,作業超億畝次。江蘇蜻蜓農服、河南全豐飛防等服務品牌正在飛防市場大顯身手。種植大戶、合作社、噴灑服務公司等新農業主體開始主導中國農業種植,農藥購買方式發生劇變。農藥企業新的贏利模式就是代噴服務,農藥企業與無人機飛防組織合作,采用農藥企業專用藥劑,會解決作業效率、減低成本、確保安全、控制農殘等諸多農業發展難題。 適應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社會化形勢,中國藥肥一體化、水肥一體化、藥械一體化、物理與化學防治一體化在推進。農藥與化肥一樣是減量控制使用的支農產品,隨著耕種組織的出現,農藥的包裝規格越來越大,噴灑農藥藥械越來越先進,與其他農資配合綜合施用越來越多,因此農藥總用藥次數及總用藥量越來越少。 藥肥合一的藥肥及控釋藥肥產品、控制釋放拌肥用農藥及肥料增效劑,可整合施肥和施藥于一次農事活動的產品。以肥料為載體將農藥分散,底施或追施,有效防控地下害蟲和土傳病害并兼治地上特定的蟲害和病害,產品還有同時使肥料具有穩定長效保水控釋的功能。 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聯合制定《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首次在國家規劃層面對農藥利用率提出精確目標: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要從2017年的38.8%提高到2022年的41%。據測算,農藥利用率提高2.2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農藥用量3萬噸(實物量),減少生產投入約12億元。這實在是減藥增效的最佳途徑。實現這一目標任重而道遠,農藥的科學使用是關鍵,而使用者是農民。 科學應用就能趨利避害。農藥既是為人們守護作物生長和糧食安全的重要幫手,也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風險因子,如何才能趨利避害,將風險降到最低,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就成為了關鍵。環保型產品有增加的跡象,我國正朝著水性、粒劑、緩釋、低毒、低污染方向發展,盡量減少有機溶劑,大力發展以水為基質的乳劑、微乳劑、懸浮劑,發展水分散粒劑和微膠囊劑等。企業逐漸向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技術力量強、規模大的現代集約化大型企業的方向發展。開發安全、有效、低殘留、低淋溶等特性的優良農藥品種成為創制的新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建議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樹立以“生態為根、農藝為本、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防控為輔”的植保新理念,建立“以作物健康為主體防控措施,變傳統被動防治為作物主動防御”的新策略。大膽探索基于作物全程健康、基于區域專業化的病蟲害防控政策,跳出過去“單病單蟲”的防治政策。建立涵蓋農藥企業、高校院所、植保推廣應用部門的大的協同創新聯盟,研發更高效、更環保、更安全的綠色農藥和生態農藥,建立以農藝、生物或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措施為主要內容的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維系可持續發展的作物農田生態系統。 中國目前已入侵生物1,000余種,并以每年20~30種的速度上升。每年因入侵生物造成的損失高達2,000億元。中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預警機制。草地貪夜蛾是第一個在央視新聞聯播中介紹并發布預警的入侵生物。自2019年1月草地貪夜蛾入侵云南并迅速蔓延各省區。5月24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視頻會議,5月27日,中央電視臺2套《經濟半小時》欄目,集中報道其防控工作。 全國農技中心、農科院植保所、云南植保站等專家們的努力篩選出最佳的高效、低成本、低殘留的系列組合藥劑,克勝集團剛勁(30%氟鈴·茚蟲威懸浮劑)殺蟲劑成為狙擊優選用藥之一。作為吡蟲啉、噠螨靈、吡蚜酮、啶蟲脒、毒死蜱等產品國家標準參訂者,克勝集團正集中植保技術力量,與各地植保專家協力,共同打贏對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攻堅戰。 直面挑戰奔未來 圍繞農藥的發展方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未來安全、高效、經濟和使用方便的農藥產品將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綠色環保是農藥行業發展的要求。為了人類的未來,必須立足科技,大力推廣生物農藥。 資源優勢互補的企業走上強強聯手的道路,2017年8月31日杜邦和陶氏化學完成合并,合并后的陶氏杜邦農業事業部首次亮相全國植保會;拜耳和孟山都強強聯合,湖北沙隆達對安道麥也完成了收購,全球農化新格局正在形成,正給國內外農化企業造成深遠的影響。 中國農藥行業正直面對各種新挑戰。首先是綠色生態環保安全的嚴厲要求、農藥負增長政策提高了生存門檻,擠壓著企業的生存空間。其次,新農業經營形式變革帶來的市場供應保障服務體系的挑戰。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涌現,對經營的模式、產品的包裝、市場的服務提出改進需求。中國農藥工藝在微機自控、高效催化、高度純化、定向主體合成、生物技術應用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納入農業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44.50萬家;農民合作社193萬家;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115萬家,其中,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組織22.5萬家;各類龍頭企業13萬家。大規格包裝、包裝物可回收的生產會大行其道。另外農藥從傳統仿制到自主協同創新體系亟待推進;互聯網平臺+農藥經營模式切合著農藥定價透明化、微利化、直供化、標準化趨勢;綠色農藥生產鏈發展、提高農藥利用率、社會化噴灑等打包式服務和高效率飛防精準用藥等發展難題亟待農藥人士共同破解。 安全、環保、智能現代是農藥企業生命線。站在生存及高質量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國農藥行業數字化先鋒在奮進。 新安化工示范5G工互網應用。浙江移動聯手中控集團、中興通訊等在新安化工打造的5G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成功上線了5G工業數據采集及控制系統。在新安化工馬目園區開展“5G+AI”試點示范研究與應用,解決化工園區人員安全定位的難題。 紅太陽于2016年啟動數字紅太陽戰略,完成以工業大腦、現代服務業大腦和農業大腦為核心的智能工廠系統架構設計,對各生產中心進行網絡基礎設施改造,成為農化行業應用實踐標桿。 2017年11月,安徽華星化工首批通過智能化生產的草甘膦水劑從生產線上緩緩下線。智能化制劑生產線設有4條包裝線,配套有成品倉庫,從包材流、生產線、成品物流、人員進出通道、參觀通道等多方面統籌考慮。整條生產線從理瓶、灌裝、旋蓋、封口、檢重、裝箱、碼垛、入庫等全程實現自動化,具有速度快、產能高、物耗低、易清洗、全智能五大優點,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打造一流農藥加工中心,提供代工服務已成為新投資方向和創收途徑。共享式車間成為理想的創利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設施,最大可能壓降生產成本。 電商大勢下價格透明化,搶農資網這類平臺,扛“竄貨”大旗,一件發貨,優惠實價供貨。團購平臺一件可以參與,越來越多的零售商、種植大戶習慣了網購。 2019年“3.21”江蘇響水陳家港化工大爆炸災難引發中國又一波農藥化工整治、關閉潮。中國農藥行業作為化工的重要類型重新布局,從生產端到渠道端,農藥行業兩極分化速度明顯加劇。從2018年年底至今,不少農藥生產企業因自身或所在園區環評不達標已被迫關停并轉,“漲價”成為行業高頻詞。受環保影響,產能受限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影響,直接帶動農藥價格上漲,進入2020年因庫存清空漲價幅度會更高、更普遍。 農藥的原料藥、農藥的生產量都面臨總體大幅下降,而農藥需求量在減量政策下,在統防統治、無人機械藥盛行下,在大田套餐化、廢棄包裝擠壓清剿下,農藥總量逐年下降。企業發展不能單靠量的增長,而要通過差異化的產品結合、延伸的植保服務實現生存并發展。 農藥行業中作為公眾公司、資金實力雄厚的上市企業紛紛先知先覺超前進入進園進區,全力追求安全環保設施提級升檔,甚至朝著減人化智能化制造的目標邁進。更多的小、中企業動輒被限產、停車。 中國農藥的管理也將走向現代化。所有的有效生產企業名錄在全國農藥信息系統上動態呈現,所有經營單位的資質及誠信狀況要在全國農藥系統平臺上隨時檢索,達到生產與經營的品種、庫存量等基礎信息一目了然。農藥從業的成本將走向透明化,從農藥的生產到銷售、銷售到施藥到作物上推行醫藥上的“兩票制”,提倡農藥生產到用戶的“一票制”,減層級降加價,實現降農本目標。各類組織農藥施用的品種、劑量、間隔期同樣能實施全社會監督追溯。 自2014年以來,中國著力推廣生物農藥,2015年初《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實施農藥零增長活動,擴大低毒生物農藥補貼項目實施范圍,加速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應用。從生物農藥在農藥行業的市場規模來看,目前仍在9%~11%浮動,占比仍然較低,市場上仍以化學農藥為主,而這也與生物農藥本身的特征相關。一方面是生物農藥企業規模小,農藥產品研發周期長,科研資金投入少;其次是生物農藥見效慢,難以起到立竿見影效果,部分農藥產品使用技術性強。 生物農藥解藥殘、減污染。農業部門制定鼓勵生物農藥登記的政策,在上海、山東等地部分縣市啟動低毒和生物農藥補貼試點。自《農藥工業“十二·五”規劃》以及《生物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以來,中國高效、安全、經濟和環境友好的農藥品種占總產量50%以上,高毒、高殘留品種的產量持續下降,生物農藥的比例有望進一步提高。生物農藥行業銷售收入2011—2012年以年均增速47%瘋漲。 國家大力支持和鼓勵農藥劑型向水性化劑型發展為規范農藥劑型的環保性,國家理應立法或制定規范農藥生產使用的農藥助劑種類和使用標準。為確保農藥生產及使用的安全性,強制淘汰非密閉加工、包裝設備,全面提升農藥生產制造智能檔次、農藥噴灑高效智能藥械。 對農場、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等要求對農藥廢棄物全部進行回收,這個目標明確而迫切。對廢棄農藥包裝物亂丟亂棄行為要嚴厲處罰,營造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啟動財政資金有償回收,集中處置。 經過近40年發展,中國有機農業用地迅速增加,2016年底有機農業耕地面積(160萬hm2)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5%,有機產值和銷售額分別達到1,323億元和450.6億元。2012年面積還是3,750萬公頃。有機蔬菜、有機大田作物和有機茶葉成為中國出口量居前三位的產品。目前登記在三七、杭白菊、白術、元胡、石斛等幾種作物上的農藥產品很少。微生物農藥以殺蟲劑為主,真菌中的蘇云金桿菌、細菌中的白僵菌以及病毒類制劑都是針對昆蟲,只有少部分產品針對病害,專門針對病害的微生物農藥前途很廣闊。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回眸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藥業走過的漫漫路,擷取一個個片斷,折射出產業比較清晰的脈絡。站在這歷史的交匯點,中國農藥從業者探尋、銘記農藥工業發展中的每一個鏡頭,發掘一代又一代農藥人的經驗,光大前人不屈不饒的創業創新精神,為持續調整的中國農藥事業進一步思索、賦能。 中華民族正在頑強復興,綜合國力在世界逐年上升,中國農藥行業也在崛起,中國農藥從業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樹立綠色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迎難而上、扎實工作,發展壯大中國農藥事業,以優異成績敬獻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中國的農藥一定會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駕護航,為中華民族幸福大廈添磚加瓦,錦上添花! |
![]() |
![]() |
相關閱讀 |
“氰烯菌酯殺菌劑新靶標的發現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
全球農藥市場概況及發展趨勢,三大類農藥前十大品種變化不大 |
2014年全球農藥市值566.55億美元 同比增長4.5%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